第1版:学院要闻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12-26浏览次数:35

188期第1版:要闻                                  20081226

 

春华秋实三十载  桃李芬芳满园香2600字)

——记惠州学院兴办高等教育30周年

一、继往开来,跨越发展

惠州学院兴办高等教育始于1978年,当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惠州学院的前身—惠阳地区师范学校升格并更名为惠阳师范专科学校(简称惠阳师专),正式开办高等教育。在惠阳师专阶段,学校坚持“面向初中,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的初中教师”的办学思想,努力办出特色。1988年,学校成为广东省唯一一所受国家教委表彰的26所师范专科学校之一。同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广东省模范集体”,被誉为“高教战线的一面红旗”。学校党委被评为省高教系统先进党委。1991年,在省高校办学水平评估中,学校被评为一等高校。19861989年期间,学校先后与惠州教育学院、西北纺织学院惠州分院实行联合办学,形成了新的办学格局。19939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三校联合办学的基础上,成立惠州大学,设新校区于惠州市区河南岸金山湖。在这一时期,学校以改革促发展,形成了以师范教育为主体、产学研合作、多元化筹资的办学特色,并于1995年、1997年先后与西北纺织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合办了服装、针织、中文、数学本科专业,为发展为本科院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0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综合性本科院校,更名为惠州学院。升本以来,学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44月,学校及首批6个本科专业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200611月,学校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坚持并不断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0年来,在历届省市领导的关怀和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带领下,全校师生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学校不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今日的惠州学院已从原来单一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展为综合性的本科院校。学校现设有 16 个系(部),有专任教师522人,本科专业40个、专科专业10个;招生范围覆盖全国14个省(区、直辖市),全日制在校生达9286人;校园面积达2410亩;教学、科研设备固定资产达6385万多元,同时拥有装备先进的实验室、数字语音室、教育技术中心,建有 110 多个教学实践基地。还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服装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美国休斯敦大学、美国宾西法尼亚印第安纳大学等境外高校合作办学,借鉴先进的办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求真务实,彰显特色

学校在专科教育阶段开设的非师范专业,就开展了校企合作,为企业单位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成效显著,并在省内高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00年升本以后,学校一方面发扬专科办学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完善专业结构,在师范专业基础上,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服装设计与工程、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商务英语方向、英日语方向)等二十多个应用性强的本科专业。

近年来,学校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构建学工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服装系的“学工一体”、电子科学系的“产教结合”、化学工程系的“前校后厂”等具体教学模式,与企业的生产管理需求密切结合。服装系从1995年开始,就与香港旭日集团开展A.O(高级行政人员)培训计划的实践探索。该计划由企业接受毕业生进行岗位培训后,跟岗工作46个月,通过双向选择,受训后的学生可就地就职。2005年后,该计划扩展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艺术设计、财务管理、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系安排本系教师和来自设计单位的兼职教师,双线指导建筑设计课程;中文系以教学研究课题为依托,采用委托实习的方式合作指导学生实习和课题研究;化学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结合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采用学校专业教师与富有经验的企业生产管理者相结合的双重指导,开展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合作研究。

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学校已基本形成了以人才培养特色为主体的办学特色:立足惠州、面向广东,培养面向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200611月,教育部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学校的这一办学特色。

 

三、服务地方,人才辈出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当今时代越来越密切。近年来,学校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为适应惠州市石化、数码两大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社会服务的需求,学校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建立了电子和化工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若干个集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研究项目,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学校积极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努力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近年来,学校先后与30多家本地企业合作开展科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化工测试中心与TCL力臣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合作检测公司产品,使其符合欧盟新标准,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该公司节约200万元的采购成本。计算机科学系参与香港旭日集团研发服装营销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生命科学系积极为当地马铃薯种薯繁育和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同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科研与教学工作。据统计,学校近几年申报的省、市级科研项目,8成以上是地方特色项目。校立项目,有一半以上都是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立项。是否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学校能否争取到科研项目及校立科研项目立项的主要依据。学校八位专家参与完成的惠州市文化建设战略规划,其研究成果已被政府采纳。

学校积极利用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教学与研究的密切结合。这方面,政法系和中文系的实践探索尤为典型,这两个系以“四东文化”(东江、东坡、东征、东纵)为依托,融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于教学和研究中,开设了东江文化研究、苏东坡寓惠文化研究、粤东地方史研究等课题,取得了一批又一批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形成了“四东”区域文化研究的特色。

2005年,学校以200多家用人单位为依托,就学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表现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95%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有需求意愿;87.1%的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用人单位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合作沟通能力等方面都给予了毕业生良好的评价。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全省本科高校前列。学校毕业生以良好的素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30年来,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近6万名毕业生,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多数已成长为所在单位或行业的业务骨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同时也树立起了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党办宣传部  雷吉来  郑艳华)

 


 

三十载征程风鹏正举850字)

在祖国南粤大地东江中游的惠州西湖之畔,改革开放的大潮托起了一所几乎与党同龄的地方高校——惠州学院。举办高等教育30年来,秉承丰湖书院崇教兴学的传统,立足惠州,辐射粤东,服务广东,坚持不懈地推进高教改革,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特色兴校的发展之路,谱写了一曲士之奋起,学者云集,人竞向学的青春之歌,实现着新一代书院人举贤育才的美好宿愿。

八年创业起步(19781986),几经碾转,流离失所的惠阳师范终返丰湖,筹建师专,圆了一代人矢志追求的高教梦,初创了学校的师教特色。

六年联合办学(19861992),学校顺应改革开放的浪潮,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新环境和对人才科技的新需求,迈出兼容并蓄、多门类、多学科开放办学的步伐。期间,师专先后与惠州教育学院、西北纺织工学院惠州分院联合办学,形成普教与成教双轨运行、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兼容并举的新格局,创造了后师专时代的辉煌业绩。

八年跨越发展(19922000),联合办学的探索既整合了教学资源,造就了综合性地方高校的雏形,又为新一轮发展蓄势储能奠定了良好基础。19939月,省政府批准在原三校合并基础上的惠阳师专改办为惠州大学。学校抓住机遇勇往直前,实现了新办专业的翻番和办学规模的倍增,办学重心从丰湖到金山湖校区逐步迁转,为世纪之交顺利跻身于国家新办应用性本科高校创造了有利条件。

八年转型提升(20002008),20003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高校并易名为惠州学院。学院以“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通过新世纪教育思想大讨论统一认识,明确奋斗目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激活内在动力,确立了培养应用拓展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努力打造一所特色比较鲜明、让东江父老满意的高等学府。

三十载春华秋实,三十载鹏程万里。惠州学院三十年来走过的鎏金岁月,折射着我国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时代光芒,凝聚着当代惠大人不屈不挠、锐意进取、兴学报国的抱负和品格,挥洒着他们负薪传火的大手笔,承转着泽被后世的崇高使命。学院正高举科学发展大旗,续写着再铸辉煌的多彩华章。            (成人教育处处长、研究员  纪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