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副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4-09浏览次数:37

206期第4版:副刊                 学生编辑:谢仕亮         20101115

 

阆苑诗选

 

冬,已睡去


水已睡去,

听不到她的甜美的笑声。

她昔日的悠悠身影存活在唐诗里,

僵硬的冰是她熟睡的姿容。

 

雷也已睡去,

居然看不见他昔日的威猛,

怕惊醒孩子的美梦,

假寐的他只好强压自己的鼾声。

 

青麦已睡去,

他不担心曹阿瞒惊骑的喧腾。

在雪妈妈的怀里诗意地栖居,

紧闭的青眼不肯见俗人。

 

冬已睡去,

废劳了的他正在养足精神。

不要诅咒她冷漠,

春是她幻化的英魂。

 

只有淘气的风不甘寂寞,

比扰梦的黄莺儿更无情。

天性暴戾,顽皮好动,

春天才让她学会了温馨。

 

(中文系教授 杨子怡)



 

春,已醒来


我在春日里醒来

把希望铺成满地鲜花

盛开在春深幽谷之中

让三月暖风轻扶绿叶

摇曳青春那易逝的韶华

让浅浅水声叩启礁石的心扉

倾诉彼此的青睐

 

在人间三月

我醒来  在想象中

用眼睛遇见我的未来

我期待

她的唇是红得火热的

眼睛是蓝得澄澈的

衣袂飘卷,翩跹若蝶

 

我那跳动的心脏呦

惊悸而又窃喜

像极了春夜里那

黑暗中闪烁的星点

或是带着一缕梦幻的

那弯月儿

把幽幽的柔光流泻在这天幕


(生命科学系 洪可丹)

 

, 已绽放


荷池里,谁的新娘

顶一红缎绸

静立水中央

 

我只划桨而过

未敢仰首细看

俯身拾起的诗行

却不慎滑落

 

你是水的珍藏

还是天女临凡

我轻问---

 

沉默了一季的古塘

竟漾起缕缕清香

夏日 那舒恬的脸上

涟漪轻轻绽放

 

岁月还在细碎里匆忙

清和的夏韵 已悄然弥漫

伊人熟睡的梦乡

         (中文系  谢仕亮)


 

秋,已重生


露水

在黄黄的草叶上

努力地汇聚成一滴露珠

转眼

又滚落到叶尖——

 

夜风吹拂

怕会有数千滴露珠坠地

晶莹的生命

摔落在松软的泥土

弹不出动人的琴音

 

叶边的露珠

摇摇欲坠

愿它能坚持住

等待阳光

等待再一次升华

 

天渐渐地亮了

太阳出来了

从弯弯的灰色叶尖

闪入灵魂深处

带着它再一次重生  (建筑与土木工程系 魏超)

 


 

回归经典,回到常识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得失谈

作为一名文学读者,在观看了正在“热播”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之后,比照曹雪芹的原著,就这部经典的影视改编的得失,我和女儿也禁不住产生了言说的冲动,两下合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客观说来,耗费了如此人力财力和公众的持续关注力的新版《红楼梦》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这首先得归功于新版《红楼梦》的“贵族气场”。原著《红楼梦》讲的就是一个钟鼎玉食之家、温柔富贵之乡的大家族的故事,其拍摄场景自然必须堂皇大气而不失精雕细琢。在此背景下,新版《红楼梦》具有现代影视的一些艺术效果与视觉冲击,这一点显然和导演所刻意追求空灵写意的影视风格有着密切关系。拍摄初衷可能就是想运用现代影视语言表达原著《红楼梦》的虚无缥缈、宿命难违的艺术情境,故几乎所有场景都如同梦幻一般。譬如片中所见的大观园,就不像现实中的园林;而开篇的太虚仙境则更非人间所在。至于贾家的府第宅院、穿戴摆设更显富贵逼人、美轮美奂。

其二是“悲凉之雾,遍及华林”。通过灰暗、压抑气氛的营造,新版《红楼梦》对原著悲剧主调及氛围的整体把握比较准确到位。如秦可卿的黑色服饰暗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等。其三是新版《红楼梦》以影视艺术的特殊途径传播了原著精髓,达到了一定程度上文学经典的普及。新版《红楼梦》就像一部多媒体式的教科书,旁白的大量增加还是便于观众的理解,尤其对于当前那些过于依赖图像阅读而对原著不甚了解的观众来说,更是显得不可或缺。

当然,新版《红楼梦》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对于原著悲剧主调及氛围的整体把握还是难掩其艺术处理的极端走向,为了呈现悲剧色彩的浓烈,以致整个艺术氛围呈现出“聊斋”式的诡异。前三集“凌波微步”式电视画面的泛滥,过多的如鬼魅一般的“闪镜”让观众看了不甚舒服,场景的快速切换让人应接不暇,容易产生视觉上的审美疲劳。“闪镜”加之阴暗的场景、不时冒出时断时续的哀怨般的音乐,在某些地方的确让人觉得毛骨悚然。譬如宝玉进秦可卿房间休息以及秦可卿死后给王熙凤托梦等,即是如此。

其次是饱受诟病的过于罗嗦的旁白。旁白固然可以把故事交代清楚,但是过于冗长的旁白使人感觉这不像是一部电视剧,反倒是一部央视的“子午书简”。而且,即使作为一个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旁白如果与影视画面不能和谐统一,就很难真正让观众在瞬间理清这里面的诸多关联、理解言词之间的微言大义。电视剧不应该靠“讲”,而是应该靠“演”。旁白只能起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事实上,过多的旁白相对压缩了表演的空间。

再次,铺张华丽的场景掩饰了情节、细节处理的随便。原著中一些经典情节、细节充满了诗情画意,使后来的读者津津乐道。如湘云醉眠芍药那一段,原著上明明写着“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皆是红香散乱”。而到了新版《红楼梦》中,四周皆是牡丹和月季,不见芍药,更别说芍药花飞了一身了,我们只见湘云身上干净得很、连花的影子都没见到!“湘云醉卧”作为与“黛玉葬花”、“宝钗扑蝶”齐名的经典画面,如此该诗意渲染的地方却被处理得这般随意、以致诗意全无,这对于标榜忠实于原著、着意打造诗意影视的新版《红楼梦》而言,不啻是一个自我讽刺。

最后,演员的遴选也存在不足。毕竟其主要演员是选秀选出来的,没受过专业训练。贵族小姐自然要漂亮,丫头们也应不差,仪态举止也应有大家风范。但是,由于新版《红楼梦》的演员们没有成功表现出人物的个性,观众也就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分不清谁是谁了。况且,演员普遍不太符合所演者的体貌、性格:如林黛玉的扮演者较胖,哭戏较少且鲜有病态;薛宝钗的扮演者则显骨感;王夫人的扮演者则太显老态;王熙凤的扮演者虽然把王熙凤的幽默表演得较好,但威严与威仪都不够;贾母的扮演者则无富贵之相等等。就此,比照原著的博大精深,则更显表演者实力的差强人意,结果自然令人失望。

即使有人会说:“一百个读者眼中就有一百个林黛玉”,但是,经典著作毕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普遍性的印象,对人物的相貌、性格都有了一定的共识。何况这些相对固定的印象已经流传了几百年了,这就是我们对于经典的常识。我们总不至于把林黛玉写成探春、把王熙凤写成李纨吧。所以,“质本洁来还洁去”,回归经典,回到常识,依然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艺术规律。否则,无论怎样华丽的、哪怕用钱“烧”出来的所谓“经典”重现,都有可能使我们误读经典,得不偿失。                (中文系教授、博士  肖向明  惠州市一中 肖燕知)

 

 

我与校报共成长

 

与校报相伴的日子里……760字)

与校报的相遇,可以说是一场美丽的邂逅。

高中时,我选择了理科。从那时起,我以为我与文科的一切只会是两条平行线,再也没有交点。意外的是,进入大学后,我遇到了她——校报。

那一天,在万人饭堂前,她远远地向我招手,而我,深深地被她吸引,不由自主地向她靠近。当我站在她面前时,她微笑着邀请我与她结伴而行,真诚的微笑是那样让人无法抗拒。就这样,带着一丝惊讶、一丝怀疑及一丝懵懂,我走进了她的世界,那一个对我而言有些陌生的世界,开始了大学之旅。

时光荏苒,如今,我与校报已结伴走过了一个学期,她就像一位良师益友,伴我走过大学的磨合期,同时也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包括那些新闻知识以及生活的道理,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责任”与“珍惜”。

与校报结伴而行的日子里,她告诉我,从我成为校报工作者的那一刻起,我的肩上就多了一份责任。校报既是学校的一份读物,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所以我有责任去守护她,保证那些文字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从那时起,我时时刻刻记住自己的责任,认真谨慎地去写下那一段段的文字。

后来,校报又告诉我,每一份校报,都是校报工作者努力劳动的结晶,从写稿、改稿、选稿、排版再到最后的印刷、发放,每一个环节,都闪烁着工作者的汗水。除此之外,每一份校报都沉淀着投稿者内心的情感,那或许是感动,也或许是心伤,但都闪闪发光。从那时起,我学会了珍惜每一份报纸,因为我看到了属于她的故事,所以每次,当我抱着那一堆报纸走向每一个宿舍时,内心都会有一份感动。我轻轻地闻着那属于她的特有墨香,默默地告诉自己,珍惜校报就是珍惜自己的劳动,珍惜校报就是珍惜每位记者的心血!

我很高兴能陪着校报一起迎来她创刊两百期的生日。在这特殊的日子,我想说:校报,您好!祝您生日快乐!您是我至亲的伙伴,祝愿您的未来更加美好灿烂。”(生科系洪丹娜)

 

漂流720字)

当天空洒下她的眼泪,而小河一再膨胀时,我知道我又要开始漂流。我的小舟,在人生的河流中漂流。在苦难的长河,摆一叶轻舟,从生命的源头起航。

长河两岸,有百花争艳的美姿,诱惑而迷离;有葱翠耸立的森林,从容而神秘;更有莫名的危险,是一双双充满饥渴的眼神,让人不寒而栗。而风,仍不肯停歇,吹着两岸的树叶飒飒作响。一片一片经历了秋凉又过了寒冬的叶子飘向天空,在广阔无垠的星空中旋舞,旋舞。狂乱地舞,不顾一切。更为糟糕的是,我的小舟在河流的转角处狠狠地触上了礁,无奈地停下了脚步。虽然小舟还完好,但我却没有勇气重新起航。谁知道前方还有什么在等着我。

另人意外的是,今年的雨季来得格外得早,早得有的措手不及。风雨在烈空中洒下点点清露,让我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吟,感受到一丝凛然的律动。这一季春雨,敲打着我的窗口。我在梦境中回忆起昨日奋斗打的点滴。嚼碎了梦,才发现如此地苦涩难咽。将梦的碎片吐在玻璃上,模糊了我的视线,看不清了前进的方向。

只为在人间留下自己最后的回忆,不惜在风雨中磨平了棱角、穿透了身体。而我又怎么可以因为未知的礁石而就此搁浅呢?难道我就从此这样躲在礁石下,卑微得生活?

漂流,或许只有忽略了一切才能到达花明之处。人的一生,难免会停下脚步,错失良机,在困难挫折中,与幸运失之交臂。于是,我只好重新擦拭玻璃上的碎片,一一拾起,然后,以颤抖的双手,拼接成新的航线图。

风仍旧不肯停歇,肆意地舞动着过往的一切。

生命的航线被风吹得一塌糊涂,而我无视地驶向前方,冲破浪头。

我只是一如既往,只想证明我不是一个畏缩的渡客。我想在生命的源头起航,搏击风浪,寻找河流的入海处,笑看潮涨夕落。

每一天都在漂流。

每一天都在咀嚼生命。

每一天都活在日升月落中。

每一天然后每一天。                                          (中文系谢文雄)

 

《四季歌》随想1060字)

偏执的人往往有着偏执的喜好。爱憎分明,这是常见的形容词。

仰首皓皓星空之际,也明了自己内心的偏执。爱着软甜的音律,厌恶吵闹的轰隆声;爱着一些书籍,也看不得不看的书本;爱沉浸在自己茫然的思绪里,淡淡地忆起旧日时光……我是经常听国语歌的,却在这个云淡风轻的季节里怀念起黄耀明的粤语版《四季歌》。我很喜欢它的柔软的音律及温和明朗的歌词。每次重温的时,我都觉得它温柔地填满了自己的心脏。

林夕所写的四季歌歌词与他以往所写的缠绵情歌有所不同。《四季歌》里的歌词是童谣式的、温和型的。这首歌词带着年少顽童的好玩心理,带着对大自然万物的好奇与热爱,带着热切的心情靠近与探索并乐此不疲。听着音乐、看着歌词,我仿佛看见孩童在乡村的无忧年华。无忧的童年时光是日渐发展的年代里被很多人遗忘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的梦寐幸福。然而我始终相信,于任何一个长大了沉浮在这现实社会中的人而言,美好的年少时光都是自己内心深处最最柔软的回忆。因了对童年稚嫩时光的深厚思念,夜里梦回牵魂时嘴角都能够泛起童真的笑颜。

玩累了的少年儿童躺在床上梦见那只蝴蝶从眼前悠然飞过,便忙不迭地追赶。那只悠闲的蝴蝶被随意地抓在手里,手舞足蹈之后随意把玩一会又沉入梦乡。孩子对蝴蝶的追逐使得竹床都跟着雀跃得嘎吱嘎吱作响。而一觉醒来,梦里真实的蝴蝶早已然不见身影,有短暂的疑惑和难过,之后又因为有了更加新奇的事物所以那只蝴蝶也被抛至九霄云外了。那是孩童式的忧伤与快乐,并不断重复着这样的片段。这是长大之后常常出现在自己睡梦中的一景。云深是否知归处?也许,仅有在这沉浮杂世从头到尾走一遭,当我们白首苍苍依旧做起年少的美梦时,才知道原来自己所追求的归处竟是这个,原来这么多年这么些年来,魂牵梦回的,原来只是这些,原来竟是这些。

那些逝去的往日时光,之于长大之后的人们,回忆起来已然不是浅尝辄止那样简单,更像是依依不舍的老朋友,注视着渐行渐远的背影,抑制不住的是浓浓的相思之情。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只是到底有谁能够把那些年幼时光再送回我们浅薄的人生里呢?

红日微风催幼苗/云外归鸟知春晓/哪个爱做梦,一觉醒来/床畔蝴蝶飞走了/船在桥底轻快摇/桥上风雨知多少/半唱半和一首歌谣/湖上荷花初开了/四季似歌有冷暖/来又复去争分秒/又似风车转到停不了/令你的心在跳/桥下流水赶退潮/黄叶风里轻轻跳/快快抱月睡/星星闪耀/凝望谁家偷偷笑/何地神仙把扇摇/留下霜雪知多少/蚂蚁有洞穴/家有一扇门/门外有风呼呼叫。                                                        (经济管理系 林瑞华)

 

情牵老屋860字)

在一个不算明媚的下午,我接到家里来电,说家里的老屋要被拆除以建新房。脑子猛然一顿,仿佛有什么重要的东西突然从我生活中消失。于是,匆忙地找了个时间,赶回老家,只为能再看一眼那老屋。终于又站在了村口,可我却只能静对无言,连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会那么急忙……

老屋内,阳光从房顶上青灰瓦片缝隙泻漏下来,光线穿过潮湿灰暗的空间,照射在蒙尘的泥墙壁上,整间屋子弥漫着一种凄迷的情愫。

前两年,爷爷还在世的时候,一直坚守着老屋,怎么都不让后辈拆除它。那时的我还不太理解他老人家那样固执、坚决是出于一种怎样的牵念和情节!小叔一直想把爷爷接到县城里去享福,可他老人家不愿离开,说不习惯城里的生活。那土地、那老屋,对于爷爷来说,是怎样的依恋与不舍,也不言而喻!每一个黎明和黄昏,爷爷在老屋前或徘徊或散步的身影,以及在散步时爱惜地抚摸旧物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如今,他老人家不在了,老屋似乎也欲追随他的脚步而去……

我的童年、父亲的童年、爷爷的童年……虽然,那些时光有着太多的苦涩,也有过太多的清贫,却都是以幸福的方式,铺陈在老屋那些旧物的光芒里。时间在消逝,往事寄存于古老的房梁上和青灰瓦片中。旧物总是停留在我们人生的某个时刻里,安静地躺在和煦的阳光下,散发着持久而美丽的光芒。

这两年大学的闲暇时光里,一次次地到其他古镇奔跑、穿梭、寻找着一处处能用心触摸的旧物。这是对本真世界的远离,还是靠近?我一直还在疑问。久久地,目光追随着那些在旧物上挪步的缕缕阳光,似乎开始明白,这是一种思想深处的缅怀吧。

村里有不少的人曾背井离乡,告别伴随着自己成长的老屋和田野,告别那荡漾着童年梦幻色彩的小树林,到那遥远而浮躁的地方寻找、闯荡人生,他们在名利、欲望的引诱中苦苦挣扎。只是,当夜愈显安静、当所有的追寻、所有的初衷都开始泛白时,才猛然醒悟:原来,能够还原生命、让心不再空洞的归宿,依旧还是那故乡的老屋和土地,是梦里常常重现的田野和小树林,是那些已然消失或正逐渐逝去的旧物……

对一缕阳光的迷恋,我再一次失语。                          (电子系 林晓君)

秤心如意1200字)

老王自从把市场那经营了几十年的菜摊生意转让出去之后,变得日益清闲起来。一大把年纪了,几个儿女也已长大成家,老人闲着没事,于是就呆在家中带孙子。

一日清早,天阴阴的经过路口一个临时水果摊,远看水果又大又新鲜,老王便走上前去。

“苹果四块五、橘子两块二、香蕉三块三、雪梨……” 看到老王朝水果摊走来,水果贩一个劲地叫着,“老伯,你要点什么?”

“给我称三斤苹果、两斤香蕉。”苹果可以留得久些,香蕉小孩和老人都啃得动,老王心想。

“一共二十块一毛钱,收您二十块就可以了。”这是他今天第一笔生意,贩子很是爽快。

看着水果贩子熟练的动作和那灵巧的口舌,老王不由地想起自己曾经在菜摊忙碌的情景,仿佛眼前的水果贩子就是当年的自己。很快老王从衣兜里掏出崭新的20元钞票递给贩子,顺手将电子秤盘上的三斤苹果、两斤香蕉提在手中,一边回忆菜摊的日子,一边朝屋子走去……

阴冷的风从一侧吹来,老王这才从回忆里醒过来,“啊!”把手上提着的水果经一番掂量之后,老王不禁失声叫了出来,又匆匆折回水果摊。

“老板,你这水果怎么不足五斤啊!”老王扬了扬手上提着的袋子。有过几十年商贩经验的老王除养成锱铢必较的性子外,还练就一手绝活——手可以当秤来用,只要是提得起的东西到他手中一掂量,便可说出东西的重量,与其真实重量几乎没有半点出入,这绝活老早就在邻里传开了。

“不会呀,您又没有用别的秤来称过,怎么能这么说呢。”贩子把水果重新放在电子称上,指着秤上显示的数字,尽量保持着客气的语气道。

“我的手就是秤啊,不信你问问他们。”老王看到有好几个早起的邻居恰好从路口经过。

“这也只有你们邻居才会相信。”

“你怎那么不讲理的?”

你一句,我一句,两人在阴冷的清晨路口争执起来。

“王大叔,干脆把水果拎回去,用家里的小台秤称一下不就见分晓了么。”有个中年妇女扯着嗓子嚷建议道。

“看来也只有这样了。”老王这时才又想起那把跟自己在菜摊“合作”过多年的小台秤来。

贩子料想不到老头的家原来就在前面不远处,心想看来这次是遇到强手了。耳根开始泛红,贩子有些不安,但又没有退路可走,只得随一群围观的村民们一起到了老头家去。

老王从柜子里小心翼翼地取出小台秤,台秤边框已有些锈蚀,明显是有段时间没用过了,不过刻度却依然清晰可辨。老头拍了拍秤上的灰尘,然后一个劲地把水果放到台秤上,指针的晃动由快变慢,而此刻贩子的心跳却是由慢变快……

指针晃动得越来越慢,越来越慢,终于在2.5的刻度上停住。贩子一看,傻了眼,差点没晕过去,正欲挤出人群的时候,有个声音传来“这是公斤秤,2.5公斤不正是5斤吗?”贩子回头睁大了眼,有点不太敢相信,最后如释重负地向人群笑了笑。

“哎,看来是老了,我的手也开始不听使唤了,真是误会呀……”老王皱了皱眉头终于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台阶。

把人群送出门口,老王心里咕哝着“哎,几十年来生意场上都一直秤心如意,而今被坑了还得向人赔不是,报应啊!”老王点了根烟,叹出了浓浓的烟气……        (中文系 墨逸)

 

《山楂树之恋》:一杯清茶1200字)

喜欢喝茶的人或许有这样的感觉:浓茶入口有点涩,有点苦,过后嘴里留有余香;清茶入口很清淡,就比白开水多了一点茶味,不会觉得苦涩。有人喜欢浓香扑鼻的茶,有人能从一杯清茶中品出味道,品出爱情。

刚看完《山楂树之恋》,感觉就是在品尝一杯清茶,有点平淡,又齿间留香。现代人喜欢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有着海誓山盟的激情,却忽略了爱情的真情实意。张艺谋用一个简单而纯澈的爱情故事,带着观众重温爱情最初的美好。很多看过影片的观众都感觉像是在观赏一幅中国文革时期的素描,乍一看平淡无奇,但过后却总是念念不忘。忘不掉的是静秋的清新脱俗,忘不掉的老三的阳光和自信,忘不掉的是他们纯净的爱情,忘不掉的是画面不食人间烟火的独特气质……

说《山楂树之恋》是一杯清茶一点也不为过。故事是从那棵会开红花的山楂树开始的。静秋为了编写革命教材而来到西坪村,在西坪村村长的介绍下知道了这棵象征着革命烈士精神的山楂树,也在西坪村认识了白皙的、不革命、不武装,很小资产阶级的白面书生——老三。两人因为山楂树而投缘。相识初始,老三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山楂树的故事尽可能多地告诉静秋,发现静秋在暗弱的灯光下写作的时候把灯泡换了,后来还以“为革命节约墨水为由”、以旧换新的方式送一支钢笔给静秋,当静秋在省城表演完节目重返西坪村时,老三如约在县城接她。老三还给了静秋一个“一起看山楂树开花”的允诺。日子就这样平凡地进行着,却又无时无刻不泛起淡淡的爱意。

 “当你真正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永远都不会离开他。”老三的执着及其对爱的坚守贯穿影片始终,可以说老三以一种不求回报式地为爱付出,源源不断端的给予静秋经济上、生活上的资助,以到二队加班换取轮休来与静秋约见,以致积劳成疾。这些都不算轰烈,却很真实,愿意用生命来为所爱的人付出,这着实让人感动得透不过气来。

其实,之于漫长的人生旅程,再轰轰烈烈的爱情也将归于平静,轰烈在爱的过程中或许只有片刻、只有瞬间,而简单、平淡又相依相守、不离不弃才是爱的真谛。有了爱,哪怕是淡淡的,就如清茶入水般,只比白开水多一点点,却甘醇、清新,耐人寻味。父辈们的爱情也常常如此,一方病卧在塌,另一方没有多少言语,只是默默地守候、陪伴或者轻轻地抚摸,或者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对比这,现今流行的闪电式、一夜情式的爱情,显得何其苍白。

总的来说,《山楂树之恋.》是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纯净显得弥足珍贵。张导用一个纯净而又深沉的爱情故事,让观众重温那个时代,在阳光底下的爱情,还原爱情最初的美好。当我们致力于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时,一段纯白又刻骨铭心的爱情是不是更值得回味呢?其实不止是爱情,亲情、友情,在经济利益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的如今社会,利益被看得更重要,感情被抛之脑后。借着这部影片,是不是该将很多事情重新定位呢?

                                            (化工系  陈丽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