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4-09浏览次数:54

187期第2版:综合                             20081130

 

教研动态

校企结合,培养应用型服装人才1880字)

我院服装系办学二十多年来,已经向服装企业及社会输送了2500多名毕业生。该系的毕业生深受珠三角地区服装企业的欢迎,每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从2008年校友会返校的近1000名校友反馈的信息来看,大多数毕业生均已成为服装企业的骨干,遍布广东地区服装生产、零售、贸易、品牌企业,也有一部分校友自主创业。校友取得的成绩大大提高了该系在广东地区服装行业的知名度。取得如此社会效益,与我院服装系多年来坚持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服装人才的做法分不开。

 

校企双赢合作  共同培养应用型服装人才

“学工一体,学以致用”是服装系自成立以来长期坚持的办学宗旨。多年来,一直坚持校企合作办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子,形成了本专业办学特色和优势。与服装企业的长期合作中,服装系坚信要获得服装企业在实践教学上的支持,就必须坚持平等互利、广泛合作、双向参与、共同培养原则。

近年来,服装系主动邀请服装企业参与该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工作。先后加强或增设了工业工程、成衣跟单、生产跟单、营销数据分析、服装零售管理、内衣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较好地满足服装企业一线的需要。此外,该系根据企业提出的将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就业、岗位试用四位一体的意见结合起来,将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时间调至第8学期,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就业企业的机会与时间。服装系根据新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服装大楼、实习车间、CAD课室等的建设与使用力度,加快建设实验室,绘画室、表演厅等,所有的硬件设施将会更加完善。

新形势下,广东服装行业逐渐从生产型转为营销型,今后对零售、营销、贸易、设计方面的人才需要会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压力及承担社会责任的压力,企业逐渐从粗放式、经验式管理向精益管理、科学管理转变。为此,服装系坚持立足服装行业,面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为服装企业培养应用型的经营管理与服装设计人才的同时,为服装企业提供服装营销、服装生产管理、服装贸易、服装设计等技术服务及培训服务。在企业人才培养等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服装系与服装企业双方取得了“双赢”的效果:一方面,服装系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办学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服装企业可以从中获得急需的生产技术管理人才,并利用学校的师资进行员工培训及开展研究,增强企业的影响力及提升企业形象。

 

推行“A.O.”计划  打通应用型人才的“绿色通道”

1985(1995)年服装系成立之时,旭日集团即成为了服装系的实习基地。为了深度介入毕业生的实践教学环节,1998年又合作创办了旭日企业研究社,推出了“A.O.”行政管理主任精英人才培养计划,以优质管理为基础,培养勤奋、拼搏、具有创新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一专多能的高级管理人才。

A.O计划是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开始实施的,A.O计划包括理论培训与实践训练两大环节。通过理论培训,要求学员在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专业英语水平、服装企业管理理论等方面都较普通毕业生有所提高,为今后开展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半年定岗定位的企业实习,要求学员充分了解了所在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入职后可直接上手进入状态,不再需要工作试用期。

 在实施A.O计划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先生提出的“学工一体,学以致用”的培养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成绩。98年至今,已经培养了12A.O.生, 200多名学生。目前有68A.O生在旭日集团各个部门任职,由于学员工作目标明确、组织纪律严密、人际关系处理妥善,团队精神强,在企业中成长很快,50%学生已晋升到高级主任以上职位,19位已晋升至副经理级以上。A.O计划培养的学生普遍受到了企业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被企业称赞为服装企业的黄埔军校。A.O.计划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功,是校企共同努力、紧密协作、严紧分工与合作的结果。

 

吸纳企业参与,强化实习基地建设

近年来,该系与服装企业的合作道路越走越宽。服装系还与10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协议,为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该系的实习基地有香港旭日企业、佛山安东尼、深圳欧尼尔、珠海心华、深圳梁子、惠州忆亚、南旋毛织厂等十多家服装企业。特别是香港旭日企业集团是该系合作办学的坚强后盾,该集团下的生产、贸易、零售公司为该系提供了服装行业全方位的工作岗位的挂职实习。每年旭日企业集团吸收该系及其他系的实习学生达到60多人。

对此,该系还鼓励教师参与到实习基地建设中来,通过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学院知名度,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麦晓璐  杨惠娟)

人物访谈

执着人才研究  创新人才开发1600字)

——访《人才开发》作者、创办惠州大学的倡议人李耿源先生

 

李耿源老先生是惠州市科技局原正科级干部,惠州市人才研究会原副秘书长,也是首先提出创办惠州大学(惠州学院)的倡议人。现今70多岁的他退而不休,老而不息,对人才研究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对人才成功与创新有自己的观点,终于在2007年正式出版了《人才开发》专辑,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执着人才研究

李老1959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从事农业研究20余年,后来又转战人才研究工作二十多年。这些年来,李老一直致力于惠州市人才开发研究,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和认真研究思考,他先后撰写了《初论人才成功的五大因素》、《我为人才鼓与呼——人才研究的体会》等多篇人才研究文章,并于2007年结集出版《人才开发》专辑,该书社会效益显著,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人们称李老是政府的高级参谋,1994年惠州市委政策研究室聘任李老为特约研究员。

李老执着于人才的研究,积极倡议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管理。19833月,李老执笔起草和杨荣胜等人联名向惠阳地委、行署提出了挑选优秀中青年知识分子参加领导班子,积极培养人才,成立地、县人才交流服务公司,建设科技馆,提高科技人员政治待遇,成立技术智囊团,建立科技人员的体检制度等建议被采纳,这是人才开发方面改革创新的新成效。同年5月,作为广东省第一个成立的人才学会的惠阳地区人才学会在他和杨荣胜同志的共同倡议下成立,为带动各地成立人才研究会起到了促进作用。

 

开拓创新精神

在《人才开发》一书中,李老提出大胆创新是人才成功的决定因素的观点,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创新的涵义、实质、目的、主要条件、范畴及创新思想的由来等创新观点,获得教授、学者的赞可。现在李老又把创新和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分析研究,提出 “创新是动力”列入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来研究。为此他走访了不少人士,得到了他(她)们的一致赞同和认可。

谈及创新,李老娓娓道来,他告诉我们,人才竞争的实质无非就是创新的竞争,要开拓创新就必须具有不唯书、不唯上、不唯经验和敢于人为先的解放思想,同时要富有远见性、预见性、联想性的超前意识和破旧立新、推陈出新、敢破敢立的精神。

他还告诉记者,有才无德将碌碌无为一生,德才兼备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李老自身所奉行的理念就是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他指出,要开拓创新还必须培养“助人为乐、乐于奉献、不求索取、豁达开朗”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教育鼓与呼

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吸引五湖四海的人才来参与建设惠州。早在19856月,李老首先倡议创办惠州大学(现为惠州学院),获得了社会的积极反响和支持。1994418日,李老作为首次提出创办惠州大学的倡议人应邀参加了我院的奠基典礼。现在我院每年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2000多人,2008年招新更达到了3500多人,成为了惠州人民的骄傲和期盼,李老的名字牢牢地铭刻在我院历史档案里留芳百世。

李老执着人才研究,创新人才开发,为教育鼓与呼。如今到了古稀之年的他依然满腔热情地关心教育事业,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身体健康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李老先后在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和我院电子科学系作了《人才成功与创新》专题讲座,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据悉,我院近期还有好几个系将邀请李老前来我院开讲座。

看着我院成为众多莘莘学子向往的高等学府,李老深感欣慰,同时他又对我院学生寄寓于厚望。他鼓励我们要大胆去创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扩大视野,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才。

李老从青年到古稀之年,对工作如此痴迷,如此热诚,对事物具有很深的洞察力,这一切都缘自于他受到学校的培养、党的教育、家庭的熏陶、伟人的教诲,还有他自身的不懈奋斗。他乐于奉献的思想境界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黄澄献  林秀远  谢仕亮)

 

大学精神大家谈

 

论大学精神与和谐校园建设1430字)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一种影响力,它赋予大学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它也让大学生获得大学精神的独特烙印,使大学生具备思想的底蕴,具备成为这一群体的特征。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起点上,大学精神对于推动和谐校园建设,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对以发扬大学精神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着力点,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大学精神有助于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形成从而推动校园和谐。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纷纷涌现,甚至出现了跨越道德界限、完全以利益为驱动的价值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只有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各阶层未来的中流砥柱,如果大学生不具备一种真正长远而具有抵御外界干扰的精神,那么很可能会造成社会价值取向的混乱,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仅仅维护和发展了校园内的人、事、物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准建设者”的深深影响。大学精神作为一种具备独特气质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精神,若已经被赋予丰富的正确价值取向的精神内涵,必将对强化和谐的正气,纠扶错误的思想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大学精神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科研文化创新环境从而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教学和科研是一所大学基本的职责,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不应仅局限在少数大学,而是所有高校都应该具备的风尚。蔡元培就认为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大学应当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一所大学所具备的大学精神所具备的超前性、理想价值性就像一种助推器,让以研究学术为乐趣、理想的人更加奋发有为,进而大学的创造力必将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大学特有的思想兼容、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又保证了各种思想观念的撞击,有利于形成较为活跃的研究环境。它们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大学里就会充满了交流、探讨,各种观点就会相互激发、碰撞与融合,大学的灵魂就会更加日益呈现,从而产生一种运动形态的和谐。

再者,大学精神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从而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有与学校相和谐的校园文化和校园基本建设。校园建筑承担了传播知识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物质基础。因此大学建筑若能体现大学精神,就等于是大学精神的物化和凝聚。除了建筑的外观风格能体现的大学精神外,更重要的是建筑的名字也要蕴涵深刻的文化内涵。总之,和谐校园的建设不可能脱离人文主义,也就更加无法脱离大学精神。惠州学院这几年进入了校园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校园内的建设热火朝天,学院决定在田家炳楼后山修建凉亭和山道并向全院师生公开征集后山公园的命名,无不体现出学院党政对人文环境的重视,而且公开征集公园命名,不仅体现出自由、民主的校园氛围,也是大学精神发挥作用的生动体现。不仅如此,惠州学院现在在建的人工湖,不仅有气势,更有人文底蕴,人工湖的建设,使校园多了一份灵性,也为师生员工创造出一个安宁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可以认为,学校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有大学精神的影响,就不容易在学校的建设上出现遗漏。有了凝聚人文气息、大学精神的大学建筑和人文生态景观,师生员工都能被这种文化氛围所感染,和谐校园建设必然能够迈上新台阶。

 (经济管理系  张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