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副刊

发布者:谢志雄发布时间:2011-04-09浏览次数:47

207期第3版:副刊                 学生编辑:谢仕亮         20101215

 

阆苑诗选


罗浮雨后观莲

善舞潘妃意气扬,怜花幽径许埋香。

残英不允春光老,娇眼慵睁待六郎。

(注:潘妃,南朝齐东昏侯宠妃,善舞。东昏侯命人凿金为莲,潘妃步舞其上。六郎,指唐代张宗昌,小字六郎,以貌俊见幸于武后,内史杨再思谄事之。或有人曰:“六郎似莲花。”杨却曰:“不然,乃莲花似六郎耳。”)

 

鹅城席上初逢松柏兄

久厌喧嚣少送迎,权将陋句唱嘤鸣。

神交不恨相知晚,已借诗媒早识兄。

 

楼前观絮舞

底是无愁雪染丝?轻翻柳陌点清池。

坠楼人自多奇节,何惧狂风展暴姿。

送学生林泽武从军

投笔书生竟据鞍,关山从此独凭栏。

鸿鹄试羽志千里,勒石古来多弱冠。

 

西湖看鸥

迷花醉月慕风流,皓首眠松对白鸥。

轩冕浮名奚足羡,西湖烟柳为诗留。

(中文系教授 杨子怡)


 


长在树桩上的花


(一)


那一年,

樵夫截去了你伟岸的身躯,

你不再美丽。

没有了苍翠的枝叶,

鸟儿不再倦顾你,

鲜花不再。

独立风中,

寂寞愁怅。

 

风吹雨淋,

无人来怜惜。

岁月把你遗留在了荒芜的一角,

你怨恨吗?

绝望了吗?

不!不!不!

我知道了,

你新抽出的新枝,

那绿色焕发的生机,

不正是你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证明吗?

 

今年的春天,

和风柔柔的吹拂,

鸟儿又欢快的歌唱。

你快乐的心结成了一朵小花,

一朵你美丽的心。

 

一朵长在树桩上的花,

散着淡淡的清香,

蜜蜂为她歌唱,

蝴蝶为她起舞。

一朵长在树桩上的花,

是日月的精华,

是生命磨励的果实,

是你坚守的炫丽。

               (中文系  黄金丹)


 

(二)


四季给我叶子的震颤与飘零

我将根须交与大地

飞鸟和斧头给我树枝

我则将树干交与河流及旅程

 

从一棵树到独木舟

从站立到开始漂泊

我拥有了我的世界,抑或

我们空空如舟,只剩树桩?

 

看时间在一个横截面上

以精致的轮廓暴露

轮回的面目

 

听风声鸟鸣流水声

在时间的缝隙间开出花朵

那便是我

                (中文系 罗梓鸿)


 

 

 

我与校报共成长

 

一路有你  相伴同行

三月的小雨,淅淅沥沥,总会不禁滋生些许情愫--回首、珍惜、憧憬。或美好,或寂寞,或欣喜,或遗憾,都是心中最暖的温存。

去年九月,槐花飘香的季节,步入了惠院,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懵懵懂懂的满是新鲜,一如那轻狂振翅的雏鹰,怀揣梦想,跃跃欲试。钟情于文字的质感,非常幸运的加入到校报的温暖大家庭。才知道,校园比想象的更精彩;才了解,文字在大家的笔下可以那般传神;才清楚,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未来需要愈加努力。再回首,第一次跟会,第一次登稿,第一次有记者证,满满的全是幸福。好高兴,成为校报的一员;好庆幸,一路上有你的陪伴。

恍然间,校报200期了,多么美好的数字。总在想第一期,第十期,第一百期,他是什么样子?那些自己未经历的过往,一定也有过从青葱到成长的落泪、微笑;一定也是这般精彩,为那一代人指引,被那一代人期待。于是一期比一期成熟、完美,成就今天这200期的辉煌。转眼间,自己也快成为师姐了,匆匆流年,大一的时光在指缝间流走。在新鲜过后也迎来的成长的彷徨,之于最初的梦想,之于远方的渴望,之于不变的追求,开始有犹豫,有怀疑,有迷茫。静下心来,感受当下,翻阅经历的过去到现在,珍惜今天,自强不息,为梦拼搏的路上不曾孤单,我知道,前方,你一直在为我加油呐喊。

憧憬明天的明天,谁在捧着你庆祝500期、1000期。彼时的我们,或许不再年轻,但相信会在那样一个傍晚,台灯下,翻开那些珍藏的《惠州学院》报,我们也依然能够毫不陌生地相逢。

我们习惯用心交流,我们总能这样灵犀,我们热爱文字的舞动,我们偏爱以诗释情。我们于茫茫人海中相遇,相依享受同一段旅程,相伴欣赏同一片风景,惺惺相惜向明天。

一路上有你,真好。                                           (政法系  李艳)

 

情牵老屋

在一个不算明媚的下午,我接到家里来电,说家里的老屋要被拆除以建新房。脑子猛然一顿,仿佛有什么重要的东西突然从我生活中消失。于是,匆忙地找了个时间,赶回老家,只为能再看一眼那老屋。终于又站在了村口,可我却只能静对无言,连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会那么急忙……

老屋内,阳光从房顶上青灰瓦片缝隙泻漏下来,光线穿过潮湿灰暗的空间,照射在蒙尘的泥墙壁上,整间屋子弥漫着一种凄迷的情愫。

前两年,爷爷还在世的时候,一直坚守着老屋,怎么都不让后辈拆除它。那时的我还不太理解他老人家那样固执、坚决是出于一种怎样的牵念和情节!小叔一直想把爷爷接到县城里去享福,可他老人家不愿离开,说不习惯城里的生活。那土地、那老屋,对于爷爷来说,是怎样的依恋与不舍,也不言而喻!每一个黎明和黄昏,爷爷在老屋前或徘徊或散步的身影,以及在散步时爱惜地抚摸旧物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如今,他老人家不在了,老屋似乎也欲追随他的脚步而去……

我的童年、父亲的童年、爷爷的童年……虽然,那些时光有着太多的苦涩,也有过太多的清贫,却都是以幸福的方式,铺陈在老屋那些旧物的光芒里。时间在消逝,往事寄存于古老的房梁上和青灰瓦片中。旧物总是停留在我们人生的某个时刻里,安静地躺在和煦的阳光下,散发着持久而美丽的光芒。

这两年大学的闲暇时光里,一次次地到其他古镇奔跑、穿梭、寻找着一处处能用心触摸的旧物。这是对本真世界的远离,还是靠近?我一直还在疑问。久久地,目光追随着那些在旧物上挪步的缕缕阳光,似乎开始明白,这是一种思想深处的缅怀吧。

村里有不少的人曾背井离乡,告别伴随着自己成长的老屋和田野,告别那荡漾着童年梦幻色彩的小树林,到那遥远而浮躁的地方寻找、闯荡人生,他们在名利、欲望的引诱中苦苦挣扎。只是,当夜愈显安静、当所有的追寻、所有的初衷都开始泛白时,才猛然醒悟:原来,能够还原生命、让心不再空洞的归宿,依旧还是那故乡的老屋和土地,是梦里常常重现的田野和小树林,是那些已然消失或正逐渐逝去的旧物……

对一缕阳光的迷恋,我再一次失语。                          (电子系 林晓君)

 

台湾游记

今年九月份,我有幸作为学校交流生前往台湾致理技术学院交流学习。一直向往宝岛台湾的我,自然不会放过游览美好风光的机会。现在,就跟我一起走进台中台湾美术馆和日月潭吧。

游台中台湾美术馆

台中位于台湾中心。有人说,想要了解台中城市悠缓的风格,就一定要去台中美术馆。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进入美学的熏陶。

有台湾美术史缩影之称的国美馆,挑高与绵长的空间,呈现出当代艺术的大器。这是个台湾少数不收费的美术馆,周围充满宜人的绿意环境与公共雕塑艺术品。馆内琳琅满目的艺术品让人应接不暇。无法想象站在书法大师董陽孜磅礴之作前,那种震撼的视觉感受,不禁让人感叹艺术的雄奇。

我最喜欢的是儿童图书绘本区“云游国”。多变的形状、颜色饱满的各种云朵造型,做成了空间的主轴,里头藏有九千本儿童绘本,希望借由空间与表演,说故事活动来提高孩子亲近艺术的动机。每个绘本都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

一直听说国美馆里藏有一朵会唱歌的莲花。那背后隐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那是七十九年前的夜晚,一个少年无意间发现了大自然的秘密。当曙光揭开黑幕的刹那,花苞舒展,他仿佛听见莲花绽放的细微声响,那个神奇声音一直缭绕不去。“我要画出莲花绽放时动人的声音”,他这样告诉自己。于是有了一幅取名“莲池”的作品,获得了无数奖项后几经周折,成为了国美馆的镇馆之宝。如今,我站在它跟前,依然能深深感受到林玉山的少年悸动,仿佛又听到了莲花迎风摇曳的微响。这是将艺术之美融入生活中的“莲的联想”,也象征着台中美学风格具有一种 “莲的梦想”吧。

台中台湾美术馆为旅人创造台中最美好的时光,让人不舍离去。

游日月潭

日月潭不愧是台湾最美的花园。车子沿着山路绕了几个弯,不经意间眼前豁然,这就是日月潭!小学课本中的景色霎时间出现在眼前的感觉真的很不可思议。

群山万壑怀抱中,它有如一块恩宠在怀,在水一方的碧玉。潭水清澈,仿佛又让青山更加深邃迷蒙,相互风情万种。日月潭最吸引人的是千变万化的面貌吧。角度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不同,似乎时刻都在变化,像个青春洋溢的少女心,只能用“曲曲层层皆入画,晴晴雨雨总宜人”来形容。

下车沿着环潭公路散步,晨光下潭水浅绿澄清,白云轻薄,远山朦胧,岸边芦苇迎风招摇,真的有如进入到了诗经《蒹葭》中的境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中午时分正好乘船出潭,阳光普照,潭水浓绿中泛着浅蓝波光,白云飞动,山脉层层叠叠轮廓分明。如此近距离接触日月潭,让我又是激动又是喜悦。

登上小岛,在树荫丛中,和朋友一起品尝一个香醇浓厚的茶叶蛋,茶香在齿间缭绕,真的别有一番趣味。 

到了傍晚,在夕阳的余光中一切蒙上了一层金色,山岚围绕湖水陷入了迷离沉思的状态,有如国画的意境。继而天上渐渐群星闪耀,有如身在童话中,久久不能自拔。

日月潭啊,初来台湾的我已经被你深深迷恋。多想邀几个大陆的朋友,一起来看你啊!

(中文系 许晓钿)

 

一个特立独行者的独特文章

如果说夏阳是夏日里的一缕阳光,那么这缕光可以说是很耀眼的。折射在小小说领域里的星光大多是经过长年累月的摩擦才得以绽放出异样的光芒,而夏阳这颗星星穿过黑夜的袭击,一时着起了金光,随后也将会越来越亮。

夏阳的《马不停蹄的忧伤》一书,我看了又看。书中收录了33篇小小说,分为五辑:马不停蹄的成长(7篇)、马不停蹄的生活(5篇)、马不停蹄的爱情(7篇)、马不停蹄的思考(7篇)、还有,马不停蹄的你和我(7篇)。每一辑的后面都附有一篇夏阳小小说的评论文,再加上开篇的两篇序,这本《马不停蹄的忧伤》就完美地出世了。

翻开目录查看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它不是一般的小小说集成本,而是看作一本中长篇小说。为什么呢?首先我认为,分辑是一种明智的安排。就像其他小说一样,分章结构给人一种祥和的视觉,整个小说的逻辑性看起来就显得非常清晰。其次,每一辑里看似层次分明,其实又有关联。如成长辑,写得都是童年时代的回忆。生活、爱情、思考、归宿辑都是各有千秋,又与其他辑密切联系。整本书所叙述的主题大致是“女性”,也是夏阳的“母题”。

夏阳小小说的叙述人称一般都是以第一人称为主,当然也有第三人称客观叙述故事、第二人称的抒情叙述。从这本书中,我们发现:夏阳用不同的叙述方式加以一些写作技巧(诸如对比、悬念、意外、道具等)之后,很明显看出作者的精心构思、良苦用心,也正因为如此,每篇作品的质量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主题内容上来探讨《马不停蹄的忧伤》,我觉得每一篇作品都有一定的深刻内涵。《寻找花木兰》作为此书的开篇之作,作者肯定是经过反复琢磨,最终决定下来的。我们常说,就算你不把整本书读完,你总会本能性地翻开第一页,读上第一篇文章吧。而一本书的成功之处也在于此,开篇之作都不够震撼人心,那么想引起读者的兴趣恐怕是很难了。《寻找花木兰》通过木兰身上发生的几件事情来塑造人物形象,木兰这个形象在小说中塑造得丰满饱和,很有个性。“我”喜欢木兰,是因为她的扬善止恶的巾帼气节。虽然“我”对木兰的爱随着她的行为大有变动,但“我”去寻找她,那个给人勇气的花木兰是不可否认的。试想,如此气势磅礴的女性题材,它能不振奋人心吗?作为开篇之作,当之无愧。

像《漂白》、《流红》、《杀青》、《明星露露的318日》,我将其归类为“怨女”篇。这几篇叙述的都是不同阶层女性的遭遇,最终都是‘惨象’。夏阳似乎都摸清了女人的‘宿命’,她们的身体终究被社会活生生地解剖,撕裂。这种生活说是马不停蹄,却是一停便会毙命。小小说里的语言很优美,表述的却是悲惨的故事。这让我想起刘国芳的《风铃》、邓洪卫的《离婚》,即使人物、事件各有所异,可她们都是爱情、婚姻的牺牲品,直到最后也是冷冷清清。这样的沉重语调,这样的结局,一切都在作者的掌控之内,他勘察透了女性的另一个世界,一个撕心裂肺的无助呐喊世界。可以说,夏阳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思考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就像小说中写到:吾非看相,也不算命,那是俗人做的事,全是骗人的鬼把戏。吾知你的前生,也懂你的后世。你若信任吾,可以当老朋友聊聊,或许可以帮你。

不管是写童年的天真,少年的青涩,还是中年的成熟,晚年的稳重,夏阳的小小说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特立独行。他的文风不受约束,少不了行文该有的规矩,却又别出新样,写什么得什么,其中所体现的都是现实生活底下的“爆发力”。

读夏阳的小小说,读到最后有点想哭的冲动。不是因为故事写得过于伤感,而是伤感过后,偶然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宿命。似乎我们都逃脱不了这种“悲剧人生”。总而言之,《马不停蹄的忧伤》的确是“忧伤”。

且不谈主题上的造诣,夏阳很注重小小说形式上的创新。他善于运用不同的场景进行对比,从不同的视角描述人物的内外部生活,让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人的不同生活。哪一个是真实的“我”,就让读者自己判断琢磨。这种朦胧性的技巧使小小说更加有意思。

夏阳小小说的语言也非常有特色,首先文字功底很深厚,整一个散文式的叙述风格,语言优美,善于使用比喻。他的小小说给人的印象很深刻,不仅提供一种欣赏、美的感受力,更是耐人寻味的思考。仅仅两年的时间,夏阳传奇般地活跃在小小说领域,着实厉害,这样一个有潜力、才能的作家,相信他的光芒会放得更长、射得更远。              (中文系 余玉苗)

 

父爱如山  母爱似河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每当耳畔想起这首《感恩的心》时,我的内心会激荡起伏很久很久,多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谴责,对父母的愧疚。

父亲一直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我长大,从小学到大学,总是用和蔼的面容和慈祥的话语鼓励我进步。上学的时候,每逢周末,爸爸都会买好吃的东西给我,然后开心地看着我吃,叫他吃的话,他总是说自己吃过才买回来给我。但并不是这样的,我每次吃剩的东西给他,他会边吃边说:“我女儿吃的就是香”。看到这些我好心酸。每当下雨时候,他会顶着狂风,踏在雨中接送我上学。我要什么他都会买什么给我,哪怕他没钱借钱买给我。我上大学,别的同学都打假期工,可他不肯,不让我去,他害怕外面的世界乱,风气不好把我带坏,甚至被人骗之类的。每次犯错了他也不会像别人家长那么打我,只是讲道理给我听,让我自己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我拿到了大学通知书的那一刻,父亲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欣喜,坐在沙发上一句话都没说,沉默了半天笑着说:“我去买点肉回来,这都好长时间了,今天吃点好的。”说完就起身嘴里哼着歌骑摩托车出去了。当时我可以理解爸爸的心情,心想,只要他开心,我以后把每件事努力做到最好。其实我很不争气,很不听话,花了他好多钱,经常跟朋友玩,不回家也不听他的话,即使知道爸没钱我也要拼命哭着喊着跟他要,但是他没有任何一句怨言。我很对不起我至亲至爱的父亲,我想用实际行动报答他给我的一切。

我的妈妈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每次在家我会跟她吵得很火,但她不介意,哪怕很生气也会给我叮咛这个,嘱咐那个。上高中的时候,妈妈为了让我考上个本科,在我们县城给我请最好的音乐老师上小课,把每次爸爸给她的钱攒下来偷偷给我。她给我钱我就花,做好吃的我就吃。每次生病她都会去学校找我,然后带我去看病,陪我直到病好她才回家去。我是个脾气超差的女孩。妈妈一唠叨我就气往上翻,会跟她吵,就在我快回校的前一天下午还跟她吵得满屋子沸扬,但吵完妈妈就去厨房给我做我最爱吃的饭,边做边哭。我走过窗户的时候听到她哭泣的声音,心里顿时好痛,后悔得心如刀割。我为什么要跟妈妈吵架,我是不懂事还是真的傻?上大学这么远,妈经常打电话给我嘘寒问暖的,我为什么一点儿都不理解做母亲的心呢?以后再不能这样了,我向妈妈诚恳的道一声:“妈妈,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

父爱如山,母爱似河。我们依偎在山的怀抱,孕育在河的摇篮,还有什么不满足可抱怨的呢?同学们,不管怎样我们都不能嫌弃自己的父母,我们要孝敬,尊重父母。就让我们携手共起,端正自己的态度,努力学习,以最美的前途为自己的父母交一份满分的答卷。感恩他们,用我们美好的未来报答他们,让他们的笑容因为我们的成绩而笑得更灿烂。(音乐系  李腊梅)

 

有感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初读余秋雨,是在一个雨夜里,淅淅沥沥的小雨轻轻击打在屋顶的灰瓦上,“咚咚“作响,雨声潺潺,一切都在静静的雨声中沉默,那是个适合酣眠的夜晚。在灯下闲来无事,随手翻着姐姐刚刚买来的新书《文化苦旅》,信手翻到《阳关雪》,眼睛里立刻被一段文字所吸引“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笔管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在此之前,我不曾接触过如此纯净清澈的文字,字里行间都透着浓浓的书卷气息,洋溢着对文化的思考和悲痛,令人讶叹之余,又深深被其吸引。他的笔底似乎蕴含着一股难以描述的魔力,将一帙帙史卷、一段段传说、一声声悲叹、一座座名山完美地编织在一起,酿成一杯文化的苦涩酒,让人饮罢,襟怀郁郁,唏嘘不已。

他的文章大气磅礴,浑厚深沉,如渊停岳峙,不自觉间产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般的感觉。他的对于历史对于文化有一种不一样的见解,骨血里带着对失散的文化、被抛弃的时光的刺痛。读完他的一篇文章,往往会有一种沉重的压迫感,压得人久久说不出话来,这是一笔文化的债,每一个读过的人都能体会到,《道士塔》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余秋雨,就是站在悲剧铸成的废墟上对曾经发生的悲剧的一种凭吊。俗话说物极必反,人的情感也是,当心痛到一定程度之后,人反而会处于一种相对平静的状态,正所谓大悲无言。在《道士塔》中,这一种请情感的流露就特别明显,而他的笔调,就处于这样的平静状态中,其中蕴含的对于失落文化和文物的心痛,却能让人一下子屏住了呼吸,久久不能自已。

在《夜雨诗意》中,余秋雨的笔锋却又诗气氤氲,当读到“你用温热的手指,划去窗上的雾气,看见了窗子外层无数晶莹的雨滴.新的雾气又朦上来了,你还是用手指去划,划着划着,终于划出你思念中的名字。"我整个人震住了,恍若醍醐灌顶,久久说不出话来。吴侬软语轻清柔美甚至渗透进了余秋雨的文章里,让整段文字读起来就像在听着吴侬软语一般,柔和清丽却又不乏阳刚之气。而在他的大多数文章之中,又包含着许多的历史典故,许多晦涩难懂的古文,在他笔下缓缓道来,生动而且易于了解,读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他“想象的悲剧”中穿行。

也许学术界对于他有过多的批评,也许外界传闻有着关于他这样或那样的负面新闻,但我宁愿单纯地相信,文由心生,能写出如此锦绣文章的人,怎会蝇营狗苟,这正应验了一句古话,“木秀于庭,风必摧之”。  (中文系 洪剑波)

 

读您

柔软酥绵的三月春风拭净了苍穹灰蒙层叠的阴霾,天空像一面凝萃着新蓝光泽的宝鉴,安然淡定地把九万丈红尘尽收襟怀。

校园的风是温润似玉的,它滤去了从市井扬起的烟尘灰土,扫掉了沉淀在心底的有关经纶世务、功名利禄的凡念、俗欲和戾气,直抵灵魂最洁净清明的角隅,为精神铺就一路宁静致远,为性情滋润一季春暖花开。

我抬起被世俗风霜封固已久的眼睛,静看清风淘气地捻皱一湖鳞波,掷出一串串微笑的涟漪,绸缪进漫步湖畔的莘莘学子的两汪乌黑剪水的瞳仁之中,也为我采撷下一朵馨香素雅的白云,种于平摊在双腿之上的那一方肥沃而轻盈的黑土地,再成长纷舞出一片飞絮,划破我眸底深深的冰寒,消融的雪水汩汩涌出潮红的眼堤,簌簌坠落在那片土地上,氤氲起一缕飘渺迷离的白雾。拨开这重重山屏水帘,渐渐看清楚那屹立着的汉白玉碑上,遒劲而又不失儒雅地镌刻着四个行楷大字——“惠州学院”。

从此,我与这四个大字执手相携,迤逦在流岚飞霭诗意婆娑的乡间阡陌上,赏看天边的风花雪月怎样化作人间的春华秋实,被多愁善感的文人骚客采摘下,研碎成一砚紫墨,用快意恩仇的笔毫,饱蘸一回,在月白绢笺上行云流水,妙笔生花;踯躅在浩瀚苍茫的如画江山里,去发掘蛰伏在历史蝉蜕里的风云际会,剪辑了多少幕沧海桑田,如何经过千百年前的锻造锤炼,又重新搬上了今天的戏台,反复演绎一剧剧或烽火狼烟,或官逼民反,或寒窗金榜,或才子佳人的众生百相。

翻开一畦溢彩华章,仿佛翕启了一段云淡风轻的岁月,我细细品读那光风霁月般浣濯净浮华的心怀,汲取那静水深流般朴素至极的来自生命的感动,为我遮挡一程凄风苦雨,为我拂开一处柳暗花明,为我奠定一方明镜菩提。

届时,或许当我不经意瞥落惊鸿,在指间弹响一个清亮悦耳的知音——生命这把七弦琴因这萍水相逢的宿世因缘而重获灵性,千古承传的高山流水不再是万里遥杳的绝渡彼岸,我将用颜筋柳骨铸成的文字砌造一座玉石拱桥,架于淼淼江湖,架于紫陌红尘,完成毕生的抵达——一人一生一知己!今生可以无憾矣。

今生的一路相遇相知、相随相守,应是你我前世修来的一段情缘,萍踪浪迹的颠簸起伏里,你已缱绻作一颗颗烟云小篆,烙成一枚玉质印章,庄重而稳久地落款在我今生跋山涉水、书剑飘零的每一折篇末画尾间。(生科系曾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