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学院今昔

发布时间:2008-12-26浏览次数:68

188期第2版:学院今昔                               20081226

 

兴办高教三十年发展历程5200字)

 

惠阳师范专科学校19781993

惠阳师范专科学校(简称惠阳师专)是19781228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惠阳地区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改办的。校址在惠州市西湖风景区内的碧波环绕的丰湖半岛,占地面积70亩。惠阳师专上承丰湖书院渊厚文化,下启高等教育现代篇章。

学校坚持“面向初中,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的初中教师”的办学思想,提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19861989年期间,先后与惠州教育学院、西北纺织学院惠州分院实行联合办学,形成了“三个牌子、一套人马、统一领导、联合办学”的办学新格局。联合办学后,办学规模得到扩大,教学设备进一步充实,校园规划更趋合理,土地利用更加充分,师资力量得以加强,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学校坚持向科学管理要质量,提出并实施制度管理、民主管理、分级管理、量化管理、目标管理,逐步推进管理现代化,组建学校信息中心,建立闭路电视教学系统、行政机关管理网络,实现图书馆电脑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在教学工作方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认真抓好教学常规管理,严格实行主讲教师审批制度、教育质量评估制度、考试制度。在教学技能培养方面,开设教学技能训练课,加强普通话基础、书法、电教技能、专业技能等教学培训;重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教学教研工作。重视实践性教学,结合师范教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了六届文化艺术节和首届科技节。实行学生干部的任期制、轮换制,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专业设置由1978年成立时的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5 个学科,发展到1993年的10个系(中文、政史、英语、数学、物理、生物、化学、服装、经管、电子)、7个教研室(马列主义、教育心理、体育、德育、地理、电化教学、计算中心),18个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含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信息管理、电气工程、财务会计、染整、行政管理、涉外秘书、工艺美术、观赏园艺、服装设计、服装工程等)。

招生服务半径由原惠阳地区扩大到广东、广西、海南、湖南等多个省(区)。在校生数,由成立时的236余名增长到1993年的3300多名(含大专在校生、函授生、夜大生等)。从创办师专至1992年,学校共培养了全日制毕业生5616人,函授、夜大毕业生7329人,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学校注重建设一支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人数与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成立之初全校专任教师仅55人(其中讲师1人、教员44人、助教4人、无职称6人),到1993年时专任教师已达到143人(其中正副教授26人,讲师60人)。

学校教学、科研设备固定资产由5万元(1978年)上升为401万元(1993年)。图书馆面积由200m2 1979年)增加到22277 m2 1993年),藏书由6万多册(1978年)增长到46万多册(1993年)。

学校重视开展科研工作,结合实际,提出了“三个突出”、“两个服务”的科研口号,即突出师范性,突出应用性,突出地方性;为培养合格的初中教师目标服务,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采取多项措施鼓励教师结合教学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据不完全统计,19781993年,全校在省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译作近400多篇,主编、参编教材(或专著)出版46部。学校在1992年首次优秀专著、优秀教学参考书和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中,评出了2部专著、1部教学参考书以及两项曾获省级二等奖的科研项目,给予重奖。编辑出版《惠阳师专学报》,分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

惠阳师专从成立至改办惠州大学的15年间,发挥“继往开来”的光荣传统,勇于改革,努力办出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1988年,我校成为广东省唯一一所受国家教委表彰的26所“办学方向端正,办学条件基本具备,办学效益较高的师范专科学校”之一。同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广东省模范集体”,在《广东改革开放群英谱》(19791989)中被称为“高教战线的一面红旗”。学校党委被评为广东省高教系统先进党委。1991年,在广东省高校办学水平评估中,惠阳师专被评为一等高校。此外,惠阳师专还多次获得省、地区(市)“文明卫生先进单位”、“文明校园”、“城镇绿化”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惠阳师范专科学校在历史的卷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惠州大学(19931999)

惠州大学是在惠阳师范专科学校、惠州教育学院、西北纺织学院惠州分院联合办学基础上,于19939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一间以东江流域为主要服务半径的专科层次综合性地方高校。

惠州大学成立后,惠州市政府郑重作出“优先发展教育不动摇,办好惠州大学不动摇”的承诺。在市政府的倡议下,在社会各界、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惠大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科研实力明显增强,社会服务日益扩大,办学效益日益增强。1996年,学校被惠州市委授予“五好班子”的光荣称号;1997年,学校被惠州市委、省政府授予“模范集体”光荣称号,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先进集体”,作为地方院校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惠州大学分丰湖、金山湖两个校区,并行运作,共同发展。丰湖校区占地1.98万平方米,景色宜人,基础设施建设完备;金山湖校区占地160.653平方公里,清新幽雅,是集植物园、公园、校园“三园一体”的大学校园。至1999年,两校区校舍建筑面积达到15.7万平方米,拥有一定规模的教学装备和体育设施。图书馆藏书38.8万册,设有先进的惠州文献情报检索中心,实现联网检索,能为教学、科研提供较为充足的信息资料;实验仪器设备齐全,设有电教中心、计算中心、英语语音室、大外部语音室及无线发射台、网络中心等,固定资产为5463万元。网络中心是全国率行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实现联网的100所高校网络中心之一;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共建有实习基地24个,其中师范教育实习基地14个,理工类实习基地10个,毕业生在教育实习基地实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得到市教育局领导的肯定,受到省高教厅的高度重视和赞扬,并在全省推广。

截至1999年,已建立起一支265人的素质较高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8人,教授7人,副教授51人;博士后、博士3人,硕士48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19%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学校通过宽口径、多学科的专业改造、重组和调整,形成适应基础教育和地方建设需要的专业结构,从1993年的19个专业发展到1999年的30个专业。学科门类基本覆盖了中学教育的所有学科和服务区域的主要行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全校的主要专业课及公共必修课均通过了校级合格课程或优秀课程的评估,有7门课程通过了省级重点课程评估,在全省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学校注重加强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注重理工类学生动手能力与担任能力的培养,针对生产一线对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19931999年,学校共培养了全日制毕业生5947人,成人教育毕业生3856人,分布在我市及周边地区的教育、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据调查我校毕业生普遍政治思想素质好,职业道德水准较高,基层意识和业务能力强,基本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各行各业中涌现了大批优秀人才。据统计惠州市45岁以下的初中校长81.2%为我校毕业生,1998422《南方日报》以头版头条报道了我校学生供不应求的情况。

惠州大学办学7年中,学校取得的科研成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较大的提高。1993年至1999年间,共出版著作41部,参编著作55部,发表论文1570篇,文学艺术作品454篇(件),其中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44篇,获奖论文59篇,被转载索引论文266篇,有的已进入国际四大索引。共有32个项目通过鉴定、评审,17个项目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我校获得的重要奖项有中国航天部的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高校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惠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师范司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等。

惠州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坚持“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办学方针,走办学主体多元化的道路,实施“345工程”及外向带动战略,不断拓展国内外联合办学的领域,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成为华南、华东、中南地区服装专业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惠州、河源、汕尾、东莞四市的师范教育基地及专门技术人才培训中心。在七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以改革促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师范教育为主体、产学研合作、多元化筹资的办学特色,实现了由单一师范院校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转变,由单纯普通高等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转变,并于1995年、1997年先后与西北纺织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合办了服装、针织、中文、数学本科专业,为我校发展本科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我校逐步实现了从专科层次向本科专科并举的转变,为申办本科惠州学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惠州学院20002008

20003月,教育部批准在惠阳师范专科学校、惠州教育学院合并基础上建立本科层次的高等学校,更名为惠州学院,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办学体制。

学院的办学总体定位是“秉承学院的优良办学传统,实施大众化本科教育,推进多学科协调发展,立足惠州、面向广东,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建设培养应用拓展型高素质人才,把学院办成一所特色鲜明、具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性综合性本科院校”。20044月,学院及首批6个本科专业以全票顺利地通过了广东省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200611月,学院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几年来,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两个评估为契机,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有力推动各方面建设,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

师资力量得到加强,专任教师从2000年的281人增长到2008年的522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教师47人,比2000年增加了41人,副高职称的教师154人,比2000年增加了93人,博士由2000年的5人增加到 50 人,硕士由2000年的61人增加到245人,中级职称教师由2000年的133人增加到229人。

办学条件明显优化,设施完备,为培养人才提供充分的物质支持。目前学院占地总面积达160.65 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由2000年的16.95万平方米增加到 25.62 万平方米,2008年在建面积 3.5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 11.38 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 70% ,连年被惠州市授予 “花园式单位” 的称号。馆藏图书 2000年仅为36.5万册,现已增加到104.18 万册,电子图书 60.99 万册。有装备先进的实验室、数字语音室、教育技术中心、广东省教科网惠州地区汇接中心等基础设施,建有 110 多个教学实践基地。教学科研设施先进,学生生活设施完备,体育运动设施齐全。教学仪器设备 6385.35 万元,是2000年的2110万元的三倍,位于校内由市政府投资3亿多元的体育馆、游泳跳水馆正兴建中,2009年竣工。

学科门类已呈完整,含盖了理、工、农、文、法、经、管、史、教育等9个学科门类。设中文系、政治法律系、经济管理系、外语系、数学系、计算机科学系、电子科学系、化学工程系、旅游系、生命科学系、服装系、建筑与土木工程系、体育系、美术系、音乐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16个系部。另设有成人教育学院、建筑规划设计院、高等教育研究室。

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强,布局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本科专业从2000年的6个发展到目前的40个。本科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英语、艺术设计、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理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科学、园林、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建筑学、服装设计与工程、法学、工程管理、社会体育、生物技术、物流管理、软件工程等,专科专业共10个,有法学、旅游管理、音乐教育等。2008年正式启动了学科建设工作和硕士点建设工作。

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强化,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建立并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了本科教学规范,落实了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了基于网络的教学管理平台;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科研成果逐年增加,20042007年,累计出版第一著者专著25部,参编著作36部,发表于核心期刊论文643篇;主持省部级项目28项、厅市级项目81项、横向项目56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1项,厅市级项目8项。

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全日制在校生从2000年的4911人增长到2008年的9286人,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998人、专科生288人,成人类学生6749人。本科生比例由2000年的8.9%发展到2008年的96.89%

学院招生和就业进入良性循环,2008年招生人数达3600人,为历年最高,生源覆盖率达到13个省,为历年最广。据省教育厅公布的统计数据,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全省本科高校前列。学院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作出突出的贡献,成为东江流域人才的摇篮。

学院作为一所年轻的本科院校,正着力坚持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正向更高层次迈进,努力实现与惠州发展同步,把学院建设成为令东江父老满意的地方性综合性本科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