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人物访谈

发布时间:2011-04-09浏览次数:106

205期第2版:人物访谈         学生编辑:刘碧丹  黄灿龙     20101015

 

教授博士访谈

 

潜心于新型纳米磁性材料科研  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访我院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李浩博士

 

我院十分重视与支持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力推全院科研工作再上新的台阶。继我院获得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后,我院在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上实现历史性零的突破——我院化工系李浩博士主持申报的《磁场控制合成新型纳米结构磁性金属薄膜及其微结构调控研究》获得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近日,记者一行采访了李浩博士。我们了解到,李浩博士长期致力于应用化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科研成果。纵观他的奋斗历程,正是勤奋、执着、踏实的人生态度成就了他的科研事业。

 

情系纳米材料  力申磁性金属薄膜课题

李浩博士获得资助项目《磁场控制合成新型纳米结构磁性金属薄膜及其微结构调控研究》,是高端材料领域的化学科研项目。据了解,纳米结构磁性金属薄膜的用途较为广泛,在电脑硬盘碟片、石化工业催化剂、电子器件、传感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纳米技术在以计算机硬盘为代表的磁存储领域中应用,可在更小的空间中存储更多信息,从而实现器件的小型化、轻型化、高频化以及多功能化。李博士选择以新型纳米结构磁性金属薄膜为主要研究对象,还基于他对惠州正努力建设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世界级石油化工基地的实际需要的思考。

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是纳米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一般来说纳米磁性材料的形貌对其性能及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探索新的制备技术、实现材料的形貌控制、以获得性能优越的纳米磁性材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工作。目前合成纳米磁性薄膜的方法主要包括热蒸发沉积、脉冲激光沉积、离子束溅射、化学沉积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一个共同缺点:对薄膜的微结构形貌控制性较差。李浩博士则创新性采用磁场控制合成法,控制纳米结构磁性颗粒的生长排列并且组装成膜,旨在得到形貌新颖、性能优越的纳米结构磁性金属薄膜。此外,该方法对设备要求低、在制备过程中仅用到普通廉价的试剂,因此非常适合于未来的规模化生产。

由于该课题的前期研究工作扎实,申报课题的实用性、前端性显著,李博士于今年8月获得立项。李博士表示他申报课题成功与以李秀峰书记和杨海涛院长为首的院领导、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化工系重视和支持教师科研工作是分不开的。他衷心地感谢学院领导和系领导、师生对他工作的支持与帮助。获得立项后,学院按1:1的比例给该课题拨配套经费,并给予李浩博士奖励2万元。在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化工系领导就从设备、场所、课时安排等方面积极为他创造条件,还专门提供给他一个实验室。这些都是十分难得的,进一步激发了李浩博士的科研热情。

精心准备  契而不舍

2010年春节过后,他开始着手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准备工作。谈到为什么会选择该项目时,李浩博士告诉记者,这源于他的学习与科研经历,与他一直热衷于材料化学研究,特别是新型纳米磁性材料研究是分不开的。2005年,在华南理工大学攻读博士生期间,在导师廖世军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李博士参与了新型纳米磁性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性能研究的课题,为他后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科研基础并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2008年,博士毕业后,他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的日本TDK旗下的子公司从事磁性材料研发和硬盘化学整合相关工作。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深的技术人员交流的过程中,他收获颇丰。这些都为他在“磁场控制合成新型纳米结构磁性金属薄膜及其微结构调控研究”的课题申报工作埋下了伏笔。

在课题申报的过程中,李浩博士面临许多来自现实的问题。李浩博士告诉记者:“申请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首先要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夯实基础,因为评审专家最看重的是前期的研究工作是否扎实。其次,要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让自己及时调整心理状态。此外,要注意区分不同级别科研基金申请材料的不同要求,提高申请材料填写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在课题申报的过程中,李博士经常查阅该课题的前沿的科研信息,不断论证该研究项目的可行性。同时,他还面临着科研环境较为艰苦、科研人力不足等不利因素。在攻关阶段,他与4个化工系大四的本科生组成科研团队,在化工系老师们和一位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的齐心协助下,借助我院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实验平台,一步一个脚印的做着实验。

李浩博士告诉记者,他们计划于2013年年底完成这个项目,并力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现在整个项目的工作计划已经启动,除了找相关人员和单位进行合作,他还计划用国家的专项资金和学校拨给的专项经费购买设备,以更好地完成项目的研究工作。

 

爱岗敬业  铁杵成针

2009年6月,李浩博士到我院化学工程系工作。他主要承担了物理化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任务。授课中,他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经常带领学生做实验,增加师生互动交流环节,使学生的化学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得到有机的结合。他还提倡严谨治学,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他针对学生一些不规范、不科学的实验做法,专门制定了比较高要求的实验制度,强制学生学会用电脑软件处理化学实验数据。学生们普遍认为他备课认真,讲课富有感染力。

在教学工作之余,他充分利用好时间,查阅大量资料,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继续在科研工作上孜孜不倦地钻研,争取新的进展和突破。正是孜孜不倦的努力,李浩博士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到目前为止,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SCI收录9篇、EI核心收录1篇、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分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

当谈到如何潜心于科研工作时,李博士认为,首先要有兴趣,其次要有耐心,不能浮躁,这样才能潜心做研究。搞学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各个科学领域,都要付出辛勤的劳动,然后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去做,用自己坚韧的毅力去克服重重困难。

谈到在惠州学院的工作设想和工作计划时,李浩博士认为,惠州学院作为一所普通的地方性院校,与清华、北大、华工等高校相比,科研条件相对较差,这是事实。但我们一定要敢于走出去与别人联合,比如与一些企业和著名大学的联合,利用他们优越的资源,为我所用,进一步拓展学院的科学实力,力争进一步改善科学条件和提高科研质量与水平。他还建议学院的教师要多参加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多跟国内外的同行名家交流,从中学到自己没有的东西,集思广益、广开思路,同时也可以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为学院的科研做出新的贡献。                        (郑秋强 黄灿龙 刘碧丹)

 

 

校友零距离

 

安东尼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必胜的传奇人生

我院校友刘必胜,现任佛山市安东尼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身兼中国T桖衫协会副会长,广东省纺织协会的副会长,佛山市政协委员,佛山市禅城区工商联(总商会)党委委员、副主席等职务,是中国丝光棉T桖行业的风云人物。

在国内丝光棉技术研发上,安东尼针织有限公司走在了前头,先后研发出无水喷墨数码印花、激光雕印、烫画、烫金等多种丝光棉技术,开发出数不胜数的新产品。去年,安东尼针织有限公司年推出上千个款,生产310万件丝光棉T桖,产值达到2.4亿元。现今斥资一亿多元打造的安东尼国际工业园,占地20多亩,园区绿树成荫,厂房面积达三万六千多平方米,全新行业先进设备,还配备了全套中央空调,工作环境凉爽舒适。

当我们带着“一个企业如何用短短六年时间创造业界传奇”的疑问向刘总请教时,他的第一句就是“其实我的创业故事很简单”。我们当然不信,于是准备好洗耳恭听刘总荡气回肠的创业史。

“必胜”的市场眼光:从五百万到一亿,用时半年

2004年3月,刘必胜离开惠州,选择扎营佛山。8月,刘必胜凑了几万块,买了七、八台缝纫机,在朝安童服城附近开了一个制作丝光棉的小作坊,开始了他丝光棉的创业之路。

找到第一个客户的时候,已经是两个月后的事情了。这个客户就是现在安东尼旗下的“铁丹”创始人。“铁丹”是在法国注册的一个品牌,当时在法国有两个专卖店。到大陆开拓市场后,因不适应中国国情,产品开发、配套、销售的理念跟跟中国有较大的差距,此时铁丹在产品销售上出现了困境。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必胜上门推销自己的丝光棉产品,并成功的说服了铁丹老板:把安东尼的衣服当做他们的产品体系中的主打产品来推广,与安东尼下了个500万的大订单。

收到预付款后,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业激情和韧劲,21个人、16台设备、每天18、19个小时加班赶货,刘必胜带领着他的团队,用三个半月的时间完成了五个月的工作量。交货当天,客户目瞪口呆!这就是刘必胜的第一桶金。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出色完成“铁丹”这笔大买卖后,客户开始源源不断的找上门来,到了2005年3月份,安东尼的订单多到无法完成,订单量直线上升。就这样,从五百万到一亿,从选准产业方向到企业发展壮大,仅用了半年时间。

 

“必胜”的定位策略:我们要做百年企业,不至于也不急于赚钱

04、05年安东尼订单多到接不过来。由于只顾猛接订单,而生产和管理跟不上,安东尼得罪了大批客户。“创业一年半后,我们开始坐下来沉思反省。客户相信你,到你这里下单,但是产品怎么卖出去呢?安东尼要做什么样的企业?通过反省,我们终于清醒了:第一,这个行业有干头,做服装不再仅是糊口的一个事业。第二,我们也可以做成一个成功的大规模的生产品牌。安东尼要做全球化标准的OEM企业。”于是,安东尼开始了整顿和调整的过渡期,从批发兼零售再兼中低档品牌转向中高端。通过2006年的调整,以及产品的质量、附加值、外观设计的积累,安东尼找到很多与世界名牌及国内一线品牌合作的机会,比如金利来、鳄鱼、劲霸、卡尔丹顿等。

“企业如此再发展两年,我们发觉,贴牌只是很简单的一种生产模式而已。”于是2008年安东尼开始了二次创业,着手打造自己的品牌——铁丹。到目前为止,铁丹的销售基本上以直营街铺为主,共有五十多家,其中禅城区有两家,顺德、高明各有一家,广东地区有七、八家,重点在北方市场:哈尔滨、沈阳、大连、北京等。“现在铁丹品牌还在培育过程中,其定位是中高端消费群体,30-45岁之间的白领阶层的休闲商务服装”。刘必胜有一个愿望,铁丹能够成为商务人士休闲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件显示其品位的衣服。

“我们的目标是做百年老店,不至于、也不急于赚钱。”在谈到铁丹品牌的培育时,刘必胜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就是刘必胜更大的理想和责任之一。

对于安东尼的质量观,刘必胜认为,质量稳定的产品会比质量不稳定的产品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高质量的产品的定价相对来说比质量较低的产品的定价高一些。在刘必胜的引领下,2007年“点火毁衣行动”、2009年和其余5家企业牵头制定并正式发布《丝光棉针织T桖衫》联盟标准,斥资四百多万建立产品质量室……自从今年8月搬进新的工业园区后,更采取了屏蔽生产车间的手机信号的“狠招”,从更多方式来保证员工的效率和产品的产质量。

对于安东尼的价值观,刘必胜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探讨着。到了2006年,刘必胜发现这种价值观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不是很吻合,所以他提出了“带领每一个员工过好每一天”的企业文化价值观。“过好每一天”的定义,刘必胜解释道,一是工资要比同行高,二是福利待遇也要比同行高,得到员工更多的信任,共同把企业做得更好。

 

 “必胜”的发展方向:转移大潮还留在佛山扩张?

在禅城区“优二进三”的产业转移与升级的战略背景下,刘必胜投入一亿多元的巨资在本地建造一个全新的工业园区。他告诉记者:“不管是双转移还是优化提升,还是淘汰高能耗企业,我认为其实本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效率问题。怎样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高的回报,体现在产品的过程中,能否转化成高附加值的东西。”通过种种设备升级手段,安东尼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向半劳动密集型转型。在刘必胜眼里,优化提升、转移只是形式和路径,其结果是体现在产品的价值上,即是用低成本的东西做出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就是“安东尼模式”的优化提升。

这,就是安东尼(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必胜——一个不安小富、斗志昂扬、有着宏图大志的服装行业传奇人物!                                      (校友办 供稿)

 

 

师生风采

 

与全国师范生同台竞技 三尺讲台尽展风姿

——访我院参加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获奖的师生代表

7月30—3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于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我院代表队与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77所院校的500多名参赛选手们同台竞技,取得了好成绩。我院荣获团体优秀奖。叶娥英等2位同学荣获一等奖,林培钊等4名同学荣获二等奖,叶凡、庹静、孙光东、谢卫东、何婉芬、李昌勇等老师均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当我们探寻成绩取得的背后故事时,我们为电子系师生的无比勇气、不懈努力及不凡成绩而感动不已。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参赛故事吧。

机遇与挑战

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是由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大赛旨在培养高等院校物理学及相近专业大学生的教师职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物理教学技能,促进物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提高物理师范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该赛事主要分为教学设计、说课和模拟授课等项目进行比赛。自举办以来,该赛事得到了全国各地高校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这项大赛对我院电子系07级物理学专业的师生来说,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都较大的赛事。

自接到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的通知后,参赛机遇自然是不必说了,说到挑战,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参赛师范生缺乏必要的参赛经验,此次参赛的学生是我院停招3年后复招的物理学专业第一届师范生,是首次面对全国赛事。另一方面,07级可参赛的学生人数少,整个专业仅有28人,其中还有部分优秀同学因参加了暑期山区支教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而不能参赛。这与其它师范院校可从过百名学生里优中选优来比,我院选拔参赛学生的难度比较大。

面对困难,电子系曹建忠主任与物理教研室的老师们就是否选派学生参赛形成共识:参加这类比赛,有利于提高物理专业的教学水平,极大地促进本专业与外院校同类专业间的多方交流,为专业建设和发展及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有利的参考。电子系做出决定:由物理教研室负责组织学生参赛,并由物理教研室主任叶凡老师带队参赛。

采访中,庹静老师告诉记者“此次竞赛能够取得好成绩有几个因素:一是离不开学院和系正确的办学指学思想,因为院、系领导一直强调增强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参加全国性大赛对教学无疑是一个导向;二是离不开学院和系的大力支持,在参加省赛的时候电子系还专门派校车全程接送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院、系为组织参赛提供了必要的经费,确保了参赛活动顺利进行。三是物理教研室对大赛的精心组织及老师的共同努力和无私奉献精神,牺牲暑期休息时间进行辅导。四是参赛学生刻苦努力不断进取、勇于拚博。”

付出与收获

为了更好地迎接赛事,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利用了将近整个暑假的时间,付出了极大精力攻克各个环节的难关。参赛前的强化训练对学生而言是艰苦的,对指导教师而言是辛苦的。

谢卫东老师是参赛学生们的班主任,学生的训练结果牵动着他。在学生的训练地,可经常见到他的身影;为了学生的训练,叶凡老师顾不上生病还在医院打着吊针的妻子,也顾不上自己一直以来腰椎疼痛的毛病,没有时间好好的治疗;庹静老师修改参赛教学设计至深夜3点,第二天又投入到对参赛学生的辅导;孙光东、何婉芬、李昌勇老师放弃或推迟家中暑期计划安排。指导老师们用精力、用时间、用心血提升着参赛者的教师素质。竞赛最关键的是说课和讲课部分,为了熟悉说课和讲课的内容规范,参赛师生们都加班加点,特别是叶凡、庹静老师为指导学生常到下午二点多才吃中午饭,到晚上八点多才吃晚饭。为了更加贴切中学的教学实际,物理教研室还邀请了惠州市4位中学高级教师前来指导。

参赛者们更是加班加点完成教学设计、熟悉说课与讲课内容,利旧利废自己制作教学器件,用行动来践行新课程中“由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针对老师指出的问题一次、二次、再次修改完善。睡觉没有准时、吃饭没有准点。参加完广东省第二届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回来后,参赛者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针对自己的弱势,进一步强化了教学训练,完善了课件制作。参赛者们由最初“说课”说不到点上到最后可以做到说重点、说特色、说创新;参赛者们由最初“授课”讲不清逻辑关系与知识点间的联系到最后可以做到按教学三维目标条理清楚,思维清晰的讲课。

获奖回来后,物理教研室召开参赛工作总结会,为下一届学生参赛和学科建设做好准备。物理教研室将这段强训期间学生所体现出的物理教学方面优势与不足作了总结和讨论。物理学教研室决定在下一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方面和教学实践方面做相应的补充。他们打算在课程设置方面将会进一步增加课件制作方面的课程,加强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同时,拟将多举办学科竞赛,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水平,加强学生创新实验能力的培养。

(刘碧丹 姚小东)

 

 “新闻无处不在  青春我来灌溉”

——访广东唯一入选的大学生世博环保记者卢杰

  今年4月,来自全国200多所高校的近2000名校园记者报名参加“世博会大学生记者”暨“世博城市之星”选拔活动。经过层层选拔,我院中文系新闻专业的卢杰从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全国41名世博大学生记者的行列。同时,他也是广东唯一一位世博大学生环保记者。8月中旬,卢杰顺利完成为期4天的世博绿色之旅后,他就迫不及待跟我们分享旅途的所见所感。他说,当一名记者是他一直的梦想,这次是离梦想最近的一次。“新闻无处不在,青春我来灌溉!”卢杰一直践行着自己的信念。

世博绿之旅  因世界发展而感动

在世博园通用汽车馆,3D影厅展示着2030年的上海,智能车各行其道,交通井然有序,没有堵车、车祸、废气,老人、小孩、盲人,甚至动物都在驾驶智能车。在可口可乐总部,用回收的可乐瓶做成的书包、帽子和衣服,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卢杰说,在可口可乐总部,建筑外墙、路灯照明、废水处理、产品回收,处处体现着环保低碳的理念,一切都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世博之旅让卢杰大开眼界,但行程也很紧。卢杰说,从下榻酒店后的第一顿饭开始,就没有闲下来。在接受培训后,41位大学生记者的任务是寻找世博尤其是环保方面新闻点,需要采访、拍照、写稿。主办方要求他们在活动期间每天发表10条以上微博、1篇以上博文。“时间非常紧凑。我每天早上7点多出门,晚上10点以后才回到房间,睡眠时间只有五六个小时。”

卢杰告诉记者,自己和世博会颇有渊源,8年前自己在电视前见证了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没想到8年后自己竟站在了世博园。“8年后的今天,我站在了历史发生的现场,漫步在分分秒秒都载入史册的上海世博会。我深感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人类文明的厚重。”“世博会决不是一场简单的博览会,而是一次思想的启迪,一次心灵的升华,一次因世界发展的感动。”在卢杰的博文里,写着对世博会的所观所感。“你会对人类智慧和世界发展感动不已,你会自然而然地在心中编织起关于未来的梦”。

踌躇满志  追逐“最初的梦想”

大一至大三,卢杰担任过《东江学子报》副主编、惠州学院新闻中心广播台记者部部长,并先后在《东江时报》、梅州广播电视台和惠州电视台实习,多次在中国新闻网、《南方都市报》、《惠州日报》及《惠州学院》校报等媒体发表新闻图片与稿件。此次当选上海世博会大学生记者,也正源于他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媒体经验和孜孜不倦的努力。

“新闻无处不在,青春我来灌溉!”这句QQ空间里的座右铭陪他走了3年。卢杰如是说:“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卖命。我觉得自己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像别人喜欢逛街、喜欢看电影一样。”

“能力的锻炼离不开实践,所以我的脚步会永不停歇。”卢杰说,他要尽量把握机会充实自己。“严峻的就业形势打消了不少学生的记者梦想,但我一直执着前进,我不知道就业的胜算有多大,但我把兴趣和职业结合起来,过了一段充实而精彩的大学生活,这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卢杰说,自己很喜欢《最初的梦想》这首歌,因为歌词很符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现在要做的,就是借助自己的隐形的翅膀,完成自己最初的梦想。(郑秋强 陈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