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副刊

发布者:谢志雄发布时间:2011-04-09浏览次数:25

203期第4版:副刊               学生编辑:彭晓雪          2010625

 

木雁斋感言

假如大师们生在今日——话说高才与偏才

一年一度的高考招生又落幕了,状元自然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果不其然,耳鼓边不时地传来某某考上市理科状元、某某成为省文科状元、某某状元获重奖一类的消息。听到这些消息,喜耶?忧耶?但是鄙人总是喜不起来。

状元自然是高才生,是当今招生考试制度中滋生出来的能通吃各科的“考霸”,或可称“巨无霸”。这些考场“巨无霸”确实久经考场,能征惯战,在文山题海之中傲视群雄,游刃有馀,不愧为通才、高才。然而这些考场矫子们不是被捧杀而湮灭就是高才而低能。走向社会的他们,鲜有所成者。据某专家对恢复高考制度之后的状元们进行跟综调查和研究,发现这些状元们在各领域中鲜有成就和翘楚者。怪不得某状元联系多所美国高校就读时,而竟一无所成,美国高校与国内高校不同,并不热捧,以致热脸贴上冷屁股。这尽管反映了中美文化和观念之差异,但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状元热之后所存在的教育与招生制度之弊了。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与招生之中不多关注一些偏才生们呢?在民国历史上,一些名牌大学招收偏才的事时有发生,史不绝书,成为美谈。1917年北大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录取了作文被胡适判为满分而数学成绩竞为零分的罗家伦。罗家伦后来成为“五四”风云人物,“新文化”之旗手,其《五四宣言》一文誉满天下。无独有偶,12年后,成为清华大学校长的他又破格录取了“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数学15分”的钱钟书。国学大师季羡林报考清华时,数学也只考了4分,他报考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后来终于被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录取。还有,英语考了零分的闻一多,凭一篇洋洋洒洒的《多闻阙疑》的文章,被阅卷老师看中,被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录取。著名诗人臧克家只因一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得到时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系主任的闻一多赏识,被破格录取。已写过《胡应麟年谱》并得到胡适赏识的吴晗,报考清华文史系时,文史、英语虽然都是满分,但数学只是零分,因胡适的力荐,清华大学校长翁文灏破格录取他。这些偏才们后来或成为国学大师,或成为著名作家,或成为著名史学家。试问,假如他们生在当今追求状元的文化氛围中,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大师们吗?他们不名落荪山、玉埋椟中才怪哩!

与通吃考场各科的所谓高才相比,偏才怪杰其实是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成才。他们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爱好去学习,用自己的学习个性去“赌”明天,因此能把自己的特长和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之所以敢于冒险“赌”未来,究其因有四。一是当时不但有识才的伯乐们,同时伯乐们也有破格的权力和空间,因为“婆婆”们不多。二是伯乐们本身也是大师级才人,有的本身甚至也就是偏才怪杰出身,猩猩相惜、英雄相识自当在情理之中。三是当时的招生制度没有如今的过份标准化。过份的标准化是扼杀偏才之首恶。四是没有时下僵化的、标准的、近似八股的应试制。僵死的考试,偏才自然难以脱颖。

作为教育工作者,该是认真反省的时候了。我们首先应该转变教育现念,我们的教学不是为了培养考场“巨无霸”,我们宁可要有一技之长的偏才,而不要“通吃”的高才,因此该是给状元们降温的时候了。其次,应该培育一个让偏才们敢于“赌”未来的环境。识才的伯乐固然重要,但敢于创制人才脱颖而出制度的伯乐更重要。一个伯乐只能识一匹千里马,一个良好的制度和环境可识一批千里马。好的环境可让人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把“赌”未来变成“嬴”未来。再次,高考必须改革,必须给予高校识才、选才以更自由的平台和空间。

“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呼唤敢于用学习个性去赌明天的人才,我们更呼唤敢于改革、为人才颖脱而营造环境的天公。状元热可以休矣!(中文系教授  杨子怡)

 

 

我与校报共成长

 

如果没有你

记得吗?2008年的秋天,某一个慵懒的午后,我遇见了你。第一次见到你,就被你独特的气质所吸引。

尔后,开始关注你。有时感慨于你敏锐的视角,有时惊叹于你飘逸的文笔,你的立场不偏不倚,你的教诲语重心长。你,仿佛一股甘泉涌入心田,洗涤浑浊;读你,犹如一阵清风迎面拂过,带走哀愁。我以为,可以默默关注着你,倾听着你,就够了。

2009年的秋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相识了。我欣喜,因为我们可以相携相伴;我担忧,因为我怕自己能力有限,辜负你的期待。然而,你是那样温柔地牵起我的手,告诉我不要怕,在我最缺乏勇气与力量的时候给我信心,似朋友,像师长,抚平我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因为你,我学会了如何写出一篇严谨真实的新闻稿;因为你,我学会了如何拍出一张合格雅致的新闻图片;因为你,我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与编辑稿件的能力;因为你,我认真学习沟通交流的技巧与待人接物的礼仪。因为你,我学会了感恩;因为你,我读懂了责任的含义;因为你,我明白了反思的重要性。

也因为你,我认识了一群与我一样喜欢文字,热爱新闻,爱笑爱闹的伙伴,每次相聚,我们总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产生美妙的共鸣。他们会在我失落的时候帮助我,会在我犯错的时候纠正我,会在我偷懒的时候提醒我……于我而言,他们就如良师益友,我们可以一起玩闹,一起工作,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

如果没有你,我不知道现在的我会是怎样。每一次,当我看着你焕然一新的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让惠大的每一个学子都看到你,看到我们的努力。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尔而已。一起走过的日子,虽然短暂,却洒满阳光,一路芬芳。如果没有你,就没有现在的我,多少感慨未曾说出,多少感动涌上心头,在创刊两百期之际,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祝你生日快乐!谢谢你,校报!         (中文系 彭晓雪)

 

我感我言

 

人人弘扬尊师重教精神

在第26届教师节来临之际,我院相继召开有关教师会议——从教师代表座谈会、外籍教师座谈会、赴新西兰双语培训教师座谈会到市领导来院慰问教师座谈会、教师节表彰大会,无不体现了学院对为教育事业奉献出青春和汗水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崇高敬意。

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就有“程门立雪”等典故,甚至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在古代,教师作为知识与文明的传播者,人们对其极其尊重。君不见,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极为尊崇,他的《论语》正是由其弟子编撰而成。倘若不是教师传授知识并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那些著名的古籍又何以代代相传?

如今我国经济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尊师重教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我国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而高校的教师在培育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例如今年我院学子在美国数学建模大赛取得了较好成绩,这都离不开数学系教师在指导思想、日常教学等方面的教育与指导。正是这些老师对学生的栽培,才使我院学子有机会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进而在国际赛事中取得好成绩。而这样的例子在我院并不鲜见,我院有许多获得国内外荣誉的学子,在他们的背后,都凝结着老师们默默奉献的心血和汗水。

弘扬尊师重教精神是人才成长之需,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之需,人民群众大力提倡并实行尊师重教定能撑起了我国教育事业一片晴朗的天空。                        (郭瑞泓)

 

                     人生必须美丽

《美丽人生》,是一部用喜剧的手法来间离悲剧的现实,用父子间的爱来对抗集中营中的残杀,用暖暖的亲情来抗拒冷漠的毒气室的影片。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在最丑恶的环境中得以升华。

《美丽人生》(Life is beautiful)在第71届奥斯卡电影节上出人意料地摘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三项大奖,在该届电影节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电影史上广受影评人和观众的赞誉。这部电影的男主角同时也是编剧和导演的罗贝尔托-贝尼尼是第一个以非英语片加冕奥斯卡影帝的外国演员。这些加诸在这部电影上的印记吸引我去观看这部电影。同时也在思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让一个观众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这部电影让我备受鼓舞。

意大利青年基度来到小镇遇见了他心目中的公主多拉,在追求多拉的过程中上演了一幕幕诙谐搞笑的画面。基度的善良、真诚终于打动了多拉,抱得美人归。后来拥有了一个儿子——约书亚。当基度一家三口开始平凡而幸福的生活的时候,二战开始了。基度和儿子被抓进了犹太人集中营。而多拉选择了和他们一同前往那人间的炼狱。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基度编织了一个谎言,试图让儿子相信眼前的一切只是一场游戏,而赢家可以获得一辆真正的坦克。一位伟大的父亲用他的才智一次次挽救了儿子的生命并且总是让他相信这是场游戏。二战结束了,纳粹企图毁灭集中营里的一切,基度在最后一刻仍用美丽的谎言让儿子远离罪恶的世界,而他则死在了纳粹的枪下。父亲为了让儿子相信人生的美丽,不停地替纳粹“掩盖”罪行。而父亲每次帮忙“掩盖”罪行,实际上都是一份隐含的倾诉:我爱你,孩子。

最后的一幕,约书亚投入了妈妈的怀抱,高喊着“我们赢了,好开心啊!,我们得到冠军,坐坦克回家。”眼里蓄积了不知明的液体,模糊了视线。耳边是约书亚的画外音:这是我经历,这是我父亲所作的牺牲,这是我父亲所赐给我的恩典。我想这不仅仅是基度赐予约书亚的恩典,也是给予我们的财富——即使处于人生中最黑暗最彷徨的时刻,也应该始终相信人生是美好的。这也是《美丽人生》这份理念最真切、最感人的诠释。

在我们的人生中还有比最灭绝人性的纳碎集中营里的生活更悲惨的吗?答案是否定的。那里是人性最黑暗的地方,生命如草芥,然而基度却仍相信这是一场荒谬的游戏,它终将结束。他骗约书亚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他纯洁的心灵,也不是因为他相信最后的胜利会属于他们,而是他相信人生是美丽的,光明终将会战胜黑暗。就像奇迹,不是因为发生了所以才相信而是因为你相信了所以才发生。如果你想得到美好的人生,那么你首先要相信生活的美好。

纳碎集中营,就意味着残酷与黑暗,是人们不愿提起的伤痛。但是《美丽人生》告诉观众,即使是在人生最黑暗的时期,也应相信人生是美丽的。它实实在在的用喜剧来反衬悲剧的存在。前半段诙谐搞笑的一幕幕为电影奠定了欢快的基调,然而后半部分让人沉寂在无穷的恐惧中。前后两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活是悲苦的,不知什么时候,厄运会随时可能降临。但是,支撑我们的信念——相信生活的美好变成了心里坚强的基石,抵御一切风雨。

《美丽人生》,我想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也许会安静无语,也许会直击心灵,但是,最后一定有共同的感受——萌生希望的种子,读懂生的喜悦、爱的价值。(蒋琳)

 

没有眼睛的鱼

父亲在家里的鱼缸里养了大大小小十几条金鱼,平日里给它们喂喂饲料,偶尔换换水。这一方鱼缸让没有种多少花木的阳台增添了几分生机和趣味。

我们发现那条没有眼睛的金鱼是在去年暑假时。我的小外甥到我家来玩,在鱼缸前逗着金鱼玩时发现的。当我看到这条没有眼睛的金鱼时,我感到十分的惊讶。很明显,这条金鱼的眼睛是被同伴啄去的。“弱肉强食”我是了解的,然而我却不知道这一方鱼缸里的竞争也是如此残酷。当时我认为这条可怜的鱼儿应该活不了多久了。因为当我往鱼缸里扔饲料的时候,其他的金鱼蜂拥着争抢,唯独那条可怜的鱼儿却像毫不知情,依旧慢悠悠地在缸底打转。看着它那原本该是嵌着黑珍珠般眼睛的头部,却是空空的一片,我从心底发出一份怜悯和哀叹。

然而,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半年过去了,当寒假回到家里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了那条没有眼睛的金鱼依然还活着。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它到底是怎样在失去视力的情况下,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依旧生存下来的?

我在鱼缸前观察了许久,也尝试着往鱼缸里扔下饲料。相同的情况,其他的金鱼争先恐后地浮出水面去啄食饲料。而没有眼睛的鱼儿,依旧缓缓地摇着尾巴,慢慢潜行,偶尔碰到了鱼缸的玻璃壁,很自然地拐了个弯,换个方向前行,它的嘴巴轻轻地一张一合,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它似乎喜欢呆在缸底,张开嘴巴,把缸底的小石头吸进嘴里,含在嘴里,似乎想把石头嚼碎,不一会儿又把石头吐出来,然后继续潜游,吸起另外一块石头,吐出……就这样,它在缸底重复着这简单而循环的动作,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父亲告诉我,这半年时间里,这条没有眼睛的鱼每天就是靠着在缸底吞吐石头活过来的!噢!这条可怜而坚强的鱼儿,它是靠什么维持着生命,鱼缸里的氧气?其他鱼儿的排泄物?还是缸底的小沙石?在它柔软的心底,是有着一种憧憬,一种信念?这些我都不得而知。但是,我相信这条鱼儿一定是怀着希望的,尽管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它没有放弃求生的欲望。我想,在它心底,一定有着一种光明,指引着它坚强地生存下来。然而,对于我们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一直坚定自己的信念和选择?多少人在碰壁后选择了放弃?尽管我们并没有失去光明,可是在生活中却往往是盲目地奔跑,迷失方向,最后甚至丧失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比起这条小小的鱼儿,我们是多么脆弱和渺小。

看着鱼缸里那条吞吐着石头的鱼儿,我心里充满着卑谦和敬意。我的网名“小鱼的理想”用到现在已经有五年多了,它来自许巍《每一刻都是崭新的》专辑里的一首歌曲。取这样一个网名是为了不时地告诫自己要做这样一条小鱼——无论什么时候,心里都要怀着理想和光明。是的,我要做这样的一条小鱼,正如歌曲里唱着的,正如没有眼睛的鱼儿告诉我的。

(经管系 郑秋强)

 

倚窗偶得

(一)

鸣夏悠悠识我情,

读书每倦倚窗晴。

新帘半卷蓝千里,

阆苑起风摇紫荆。

 

(二)

乘风飞鸟动青荆,

鸣夏悠悠识我情。

荫里啄虫吞万蛊,

一声云外四方晴。

 

(三)

今夕蓬瀛梦里晴,

水中红玉醉青荆。

无边霞气高飞影,

鸣夏悠悠识我情。

(电子系 好似)

 

 

一个人行走

我一直都很羡慕那些——一个人背着背包行走在路上的人。

那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一个人踏上旅途。暂时忘记繁重的学习任务,忘记繁忙的事业,忘记所谓的情情爱爱,忘记纠结的生活,选择一段道路,开始自己的旅行。

一个人行走,直白,简单,明亮。

一条条道路,无数的人在上面匆匆走过。一个个村庄,无数的人来了又回,成为它的过客。当一个人行走的时候,你有时间去审视它们,去了解它们,与它们融为一体,而不是成为一个匆匆的过客。

一个人,在异乡,一切都是陌生的,却也是有吸引力的。江西婺源的油菜花开,那是最美的春天;广西桂林的漓江竹筏,此景只有天上有;云南丽江的古镇村落,那是古香古色。可以几天几夜,一个人静静地呆在古老的村落里,去了解它的兴衰与历史韵味;与当地人交流,去融入他们的古朴的生活,过上一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宁静,休闲。可以用镜头去定格某一个瞬间,可以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旅程。一张照片,一段文字,将自己对这个陌生城市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旅行不是一条直线,它有着很多的岔路,很多的分支,一不经意之间就会走到了岔路。但正因为有岔路,才有意外的惊喜,让我们的每一次旅程都在意料之外收获感动。

一群人行走,当遇到岔路的时候,矛盾、争执就会产生,该往哪里走,该怎样走,总是有着不同的看法,于是,各抒己见。此时,行走就是一种束缚,只顾着争执,却忽略着沿途的风光。这是得不偿失。

一个人行走,有点孤寂,但自由自在,可以不受别人的控制,完全是随心所欲,心想到达哪里,脚步就可以踏上哪里。                                      (政法系 吴锦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