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期第二版:特色办学 学生编辑:郑秋强 2010年6月25日
焦点专访
立足科学发展观 加快学院特色办学建设步伐
——李秀峰书记就特色办学建设年工作答记者问
2010年是我院特色办学建设年。学院党委是在何种背景下提出特色办学理念?特色办学对学院长远发展的意义是什么?我院特色办学工作如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日前,记者带着问题采访了党委李秀峰书记。
采访中,李书记一一回答了记者的问题。李书记指出,特色办学就是指高校从自己的独有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出发,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优势资源,走特色发展之路,形成和提供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学科专业品牌、人才品牌、科技成果品牌和校园文化品牌,从而在高校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特色办学不仅是学院行政的中心工作,也是学院党委中心工作。学院党委一直注重加强对特色办学理念的思考与研究。
李书记谈到,我院特色办学建设年的总的指导思想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学中心地位,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主动思考和探索特色办学的思路、理念、措施。通过分析比较优势,找准定位、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加快发展,凸显我院自身的办学亮点,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影响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和富有进取精神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李书记说,我院特色办学理念不是凭空而出的。这一理念是学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广东省2010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围绕“推动惠州学院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核心问题,按照“搭平台、塑环境、立特色”的工作思路,深入研究学院的办学历史、反思学院的办学现实、展望学院的办学未来之后提出的。
李书记指出,我院特色办学对学院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迅速扩张,各高校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互竞争,如何办出个性,办出特色,是学校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通过认识、总结、提升学院办学特色的过程中,使学校的办学思路更加明晰,教学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加规范,管理更加到位,教学投入得到进一步增加,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教职工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激发。这样,学校就能够站在一个更加坚实的起点上,科学发展,创新未来。学院党委重视并十分支持特色办学建设工作的开展,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配合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谈到我院特色办学如何取得成效时,李秀峰书记强调,学院党委主要是从党的领导上保证特色办学的正确方向和良好的办学氛围,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领导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具体要做好两项工作以提高特色办学工作实效:
一是,加强舆论引导,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是搞好特色办学的重要前提。正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院党委开展特色办学大讨论,通过到兄弟院校学习调研、举办特色办学专题讲座,各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学习与讨论,切实把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特色办学工作上来,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为积极、稳妥、全面推进学院内涵建设和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党委职能部门要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加大特色办学宣传力度,制定学院特色办学宣传计划,运用报刊、网络、广播、电视及宣传画、标语口号等多种形式,营造特色办学良好氛围。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交流沟通,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突出特色,做好重点宣传,提高信息宣传质量,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各相关部门要定期出版“特色办学建设年”简报、开辟校园网“特色办学建设年”专栏,及时报道、交流特色办学工作动态,为我院的特色办学工作鼓劲、加油。
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搞好特色办学的重要基础。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体现在贯彻党委的决策、落实党委的部署和带领党员干部创先争优上。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我院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主动思考和探索特色办学的思路、理念、措施,通过分析比较优势,找准定位、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加快发展,凸显我院自身的办学亮点。各基层党组织要深入调研,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细化本单位的特色办学进展情况,以形成系统的工作计划,用以指导特色办学建设工作。党员要在学院特色办学建设中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特色办学工作责任感,注重把学习与思考、运用和创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用有所成,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特色办学的实际能力,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为学院特色办学不断作出贡献。 (黄雨婷 洪剑波)
办学论坛
学科与职业教育结合 推进特色办学上台阶
特色办学并不是脱离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另搞一套,而是更加认真、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需要和遵循教育规律,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实力与水平。本人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惠州学院将是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人才培养方面特色办学的关键,在于走出一条切合本校实际的、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道路。
一、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
谈到职业教育,不少人误以为职业教育是中专、大专的事儿,本科、研究生教育与职业教育无关。事实上,中国本科教育的“专业”一词本来就是学科教育与职业倾向性教育的结合。美国大学里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工商管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教育学院都被称做“职业学院”。也正是医学学科教育与医生职业教育的结合,才培养出了会看病的doctor(医生、博士)。
近现代大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实施专门化的教育,而对同一个专门领域而言,理论家的学术与实干家的技能之间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应该协调互补的。大学教育内在地包含着学术、职业两方面的内容。德国大学的“洪堡思想”突出强调学术,美国大学的“威斯康辛思想”把劳动技能教育引入大学,都是大学教育适应时代的产物。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时代,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都要面向社会就业。换句话说,本科教育的主流是培养具有理论家素养、实干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惠州学院的特色办学,应当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要求,高度重视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二、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的重点在于能力培养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重点,品德是关键”的教育理念,已经在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逐步落实,各级各类大学,也在突出能力的培养。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技术本科、高职高专,已经高度重视岗位技能、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中也在高度重视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的培养。与之相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能力培养在认识和行动上都还比较落后。能力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恰恰正是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包括应用型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的培养,都不能不重视岗位要求,都不能不重视品德、能力的培养,都不能不重视就业市场的用人机制。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需要增强学科教育与职业实践的结合程度,在坚持学科教育对学生可迁移能力培养优势的同时,兼顾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形成长远的高潜能与短期高技能结合的人才模式。
在大学中长期存在的过分偏重知识教育的做法,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符合社会的人才评价机制。惠州学院的特色办学,应当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可迁移能力与职业能力协调发展。
三、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要求我们改革教学方式
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突出能力培养的办学道路,要求我们扭转“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倾向,积极落实教师与学生互动、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结合的教学方式。
1、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杜威在上世纪早期批判的“静听课程”,有其高效率传授知识的优点,但静听课程的过度应用是有害的。教师“唱独角戏”式的课堂,损害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十分不利。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些什么,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做到相应的事情。学生不仅仅是被培养对象,而且也是学习与成长的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亲身实践机会,对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具有十二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成长、成才的主动性、积极性,是我们提高质量、特色办学的一大笔财富。
2、大力倡导和推行探究性教学
在今天这个信息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的时代,课堂正在回归它本来的作用和意义——课堂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师生之间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效交流。这就有必要强化对学生课前自学的指导,腾出宝贵的课堂时间,探讨和解决更高级、更深层的教学问题。大学高年级的正常教学,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评判思维能力,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高深学问、剖析现实问题。这种富于挑战性的课堂,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研究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教师教学相长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应用性院校办学实力与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3、建立课内外相互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准备场所,虽然也提供“仿真”的社会环境,但校园里的教育,毕竟代替不了真实社会的实践锻炼,实践能力需要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要兼顾学科与职业教育,就有必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参加充分的课外实践。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寒暑假和节假日正是旅游企业需要增加临时用工的时间,大学4年的7个假期就有10个月左右的实践机会,足以使学生在旅游服务岗位上得到比较充分的锻炼,为管理岗位的学习与就业积累可观的经验与资历,为学生毕业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有限的课内实践相比,课外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一个广阔的空间,值得高度重视。 (旅游系 李存)
关于惠州学院特色办学的几点思考
前不久,学院党政领导组织我们中层行政正职,到粤西几所高校作了有关特色办学的考察,本人感触很深,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油然而生。在这篇短文中,我打算站在惠州学院发展的整体性、全局性角度,谈谈有关特色办学的几点思考。
一、应从惠州学院发展全局思考特色办学
我认为,一所大学的教学、科研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既具有多年积累性,又存在一个主动性、超前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在解决主动性、超前性和全局性问题的过程中,就惠州学院上下思想状况而言,尤其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的是着力解决“全局性”这三个字。我主张不论是学校层面领导,还是各教学系、教辅单位的领导,需要剔除小单位、小范围的利益观念,需要理智思考学校发展的未来,需要用全局意识、全局观念来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抓住惠州学院特色办学的关键问题。这个认识问题必须解决好,也只有解决好了这个认识问题,才有“特色”可言。
二、应紧密依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思考特色办学
惠州学院作为一所省市共建的地方性为主体的高等学府,其性质和定位决定惠州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办学的立脚点,既与综合性重点高校有区别,又不同于各类职业技术学院。综括惠州学院现有学科专业现状,结合惠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我主张突出化学工业和电子科学这两大学科专业领域作为惠州学院特色办学的重中之重,整合惠州学院资源作为理工科特色办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应当抓住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机遇,瞄准石化和电子产业领域,制订短期和长远规划,将其纳入惠州学院理工科特色办学的重心范畴加以建设。
同时,我认为,惠州学院文科各学科专业特色办学的突破口和整体思路、长远目标,应当围绕东江文化做文章。东江文化的传统和精神,不仅在广东而且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意义;这种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可以为现今惠州为主体的东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文借鉴,特别值得总结提炼。惠州学院有义务、有责任,也有能力做这方面的工作。进而,我之所以主张以东江文化研究作为惠州学院大文科学科专业特色办学的战略方针来对待,其现有学科专业研究基础和条件也已经初步具备。诸如东江文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已成立,召开了东江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产生了一批东江文化的著作和论文,获得了一批有关东江文化专题研究的纵横向课题,在服务地方过程中文科各学科专业体现出有关东江文化开发、利用的基本内涵。这种研究不仅涵盖政法系、中文系、美术系、音乐系、思政部各学科专业,而且经管系、体育系、外语系各学科专业也大有用武之地。譬如,经管系可以研究东江区域工商业发展史,可以研究现今企业文化;体育系可以研究东江区域体育艺术史,可以研究现今体育文化;外语系可以研究近现代和当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碰撞,交流、融合。
三、建议将特色办学尽速纳入惠州学院工作重心加以认真对待
特色办学,办出特色,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存在着一个长时期积累的过程。特色办学,办出特色,牵涉到方方面面,我在这里提出粗线条的建议,仅供参考。
1、建议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关惠州学院特色办学的讨论,解决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的问题。
2、建议在制订惠州学院特色办学规划的过程中,不要坐在办公室靠少数人闭门造车、主观设计,应对惠州学院的资源现状(尤其是科研团队现状)作出全面了解,从中筛选出优势所在,更要弄清楚的是应对惠州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高校参与合作的重心在哪里。一句话,惠州学院特色办学不是关起门来形成的,而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中形成的。所以,在制订特色办学规划时尤需解决好这个问题。
3、建议尽速成立惠州学院特色办学临时机构。这个机构不是虚设,应有权有责,有经费有场地。
4、建议确定少量专职科研岗位指标,作为惠州学院特色办学专职骨干研究人员,专心攻关科研课题、社会调研,划拨特色办学专项资金,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全方位保障。与此同时,对专职特色办学研究者定任务、定目标,定期检查、总结。
5、建议院级党政领导尤其是党政正职和分管领导,在现在与地方联络、沟通、合作的基础上,围绕特色办学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厂矿企业的联络、沟通,拚全力促成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形成联合攻关重大项目的态势。
6、建议全院上下,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院级领导,均须树立起特色办学关系到惠州学院生死存亡的危机意识、忧患忧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尤其是院级领导,不管你在位一年两年,还是三年五年,即使是明天调离高升,今天在惠州学院当领导,就应当全力抓好特色办学。同样,各教学系部、教辅处部室主要负责同志,也应拥有这样的胸怀,这样的工作态度。如能做到这样,惠州学院特色办学就必定能渐见成效。 (政治法律系 成晓军)
服务地方需要 凝炼科研特色
一、地方高校科研特色的内涵
办学特色是地方高校的生命力所在。地方高校科研特色是地方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条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国内外科技发展的趋势,确定自己的科研目标、科研层次、科研模式、科研侧重点和科学研究的服务面向,即给自己科学研究的准确定位,以便在某一领域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产出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或取得一些重要标志性的成果。从科研范围来看,科研特色分为学术特色、应用与开发的特色和运作机制的特色。地方高校办学性质、专业设置、地理区位和办学历史的不同,决定了其科学研究具有不同于重点高校的目标定位和研究风格,这种不同就是地方高校的科研特色。地方高校的科研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服务,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应用开发研究。
二、凝炼地方高校研特色的突破口
科研特色的凝炼没有统一的模式,但从地方高校实际出发,科研特色的凝炼具有其基本规律,其中,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凝炼地方高校研特色的突破口。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我院要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地方经济的竞争力为目标,推动地方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凝炼具有地方特点的科研特色,提升自身的科研竞争力,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促进科研工作的良性循环。例如,化工系可以定位于为惠州中小型化工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提供检测服务;服装系可以定位于为惠州乃至广东地区的中小型服装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工艺改造和服装设计服务;电子系可以定位于为惠州中小型电子信息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政法系、中文系等可以定位于东江文化研究,挖掘地方历史文化,为惠州市的文化建设服务等等。
三、我院凝炼服务地方科研特色的保障措施
1、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教师科研服务地方的意识。激励机制是科研发展和科研特色培育的动力。通过激励机制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教师围绕科研服务地方的方向去努力。要建立理工科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制,让理工科教师每隔几年到企业去工作一段时间,做企业的技术顾问,一个教师相对固定地联系一家企业,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对技术创新和工艺革新的需求,为自己寻找横向项目创造条件。发挥企业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发动更多的教师成为企业的科技特派员,让教师直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争取获得服务地方的项目、成果和专利。
2、构建服务地方的科研团队,改变目前教师单打独斗的情况。科研团队是现代科研发展的显著特点。我院作为地方高校,必须切实加强科研力量的整合,形成凝炼科研特色的合力。一方面,我们允许教师保留自己的科研兴趣,为晋升职称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教师在关注自己研究领域的同时,也应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科研与服务地方结合起来,抽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科研团队的项目,与团队成员合作开展科研工作,特别是要花时间参与构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团队。
3、加强服务地方科研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凝炼科研服务地方特色的关键因素是服务地方的科研带头人。服务地方带头人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判断力、洞察力等,是做好科研服务地方工作的基础,也是形成科研服务地方特色的前提。我院必须加强服务地方科研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要把那些组织协调能力强、威信高、与地方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有着良好互动关系、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选拔为服务地方的科研带头人,以带领更多的教师投身到科研服务地方工作中去。
4、进一步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近年来我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大多是为了满足教学需要的,引进的应用开发能力强的教师很少。今后我院在引进人才时,不仅要看其学历、职称,还要看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学术成果和应用开发能力。工科类专业可以适当引进一些技术开发能力强而学历职称层次稍低的人才到我院的研究所从事开发研究工作,以提升我院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工艺革新的能力。
5、加强基础实验设施建设。我院在基础实验设施条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必须集中物力和财力,重点加强凝炼科研特色所需的物质条件,确保科研服务地方地方项目研究工作的需要。如我院应该加强化工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等工科类科研型实验室的建设,为服务地方项目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较好的实验室平台。此外,还可以在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依托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与一些中小型企业合作建立一些技术开发平台,为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服务。
6、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地方企业、政府、事业单位的联系,构建广阔的服务地方工作的平台。我院可以聘请惠州他们中的知名人士作为我院的客座教授或者副教授,请他们来我院为师生讲学、讲课,与我院教师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提高我院科研项目应用性和成果的转化率。 (科研处 罗恢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