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与专业化水平,助力其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10月22日,我校在旭日科技大楼A座302报告厅举办第三十六期辅导员沙龙科研主题培训。本期沙龙以“辅导员科研素养提升与职业发展”为主题,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曾鹰教授、王娜副教授,以及音乐学院辅导员黄昌莉老师作主题分享。学生工作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党委副书记及全体辅导员参加培训。

会议现场
曾鹰以“何以开展贴近大地的学术研究”为题,分享了其带领学生团队开展乡村实践的生动实践案例。他结合自身深厚的科研经验,阐释了高校思政工作研究应有的现实关怀与实践导向,强调辅导员的科研不应是“空中楼阁”,而应深深植根于学生工作的“大地”,要从思想引领、日常管理、心理疏导、就业创业等具体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课题,让研究真正服务于育人实效,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

曾鹰作专题分享
王娜以“从入门到入行:辅导员科研进阶指南”为题,为在场的辅导员们带来了一场系统而实用的科研“导航”。她从科研项目的选题技巧、研究方法的选择、文献资料的梳理到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进行了层层深入的讲解。她的分享内容翔实、路径清晰,为辅导员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大家投身科研工作的信心。

王娜作专题分享
黄昌莉则从一线辅导员实践者的视角,以“解码教育部辅导员课题:探索跨学科研究在高校思政中的实践”为题,分享了她的宝贵经验。她详细剖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高校辅导员研究)的申报要点与评审偏好,并结合自身专业背景,阐述了如何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创新实践。她的分享案例鲜活,极具启发性,展现了辅导员在科研道路上广阔的创新空间。

黄昌莉作专题分享
学生工作部部长胡萍作总结讲话。胡萍深刻阐述了科研能力对于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围绕“自知”“自信”“自觉”三个层面,对全体辅导员提出了殷切期望:一要“自知”,准确评估自身的科研优势与短板,明确发展方向;二要“自信”,勇于突破思维定式、坚定科研理念,辅导员要相信自己基于丰富实践经验的持续科研,同样能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三要“自觉”,将科研内化为职业发展的自觉行动,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实现从“事务型”辅导员向“研究型、专家型”辅导员的转型升级。
本次培训内容系统全面,实操性强,有效回应了辅导员在课题申报中“不敢报、不会报”的困惑,为辅导员做好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树立了信心,同时为辅导员的自身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增值赋能。
